《白雪公主》有問題?這間瑞典幼稚園讓人反思,原來我們給孩子的是錯誤偏見...

2017-08-02 17:29

? 人氣

(圖/By woodleywonderworks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By woodleywonderworks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家喻戶曉的故事白雪公主裡,王子拯救吃了毒蘋果的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瑞典這間幼稚園認為這本童書造成英雄救美的「刻板印象」,所以決定重新挑選讀物,讓孩子不會從小養成性別偏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課堂互動影片讓老師驚覺,原來我一直教導孩子偏見!

瑞典以優質的幼兒教育著名,為了確保男孩女孩都能平等地接受良好教育,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幼稚園 Nicolaigården,錄下老師和孩童互動的影片,探討哪裡可以做得更好。這部影片讓老師非常驚訝,本來以為對孩童們一視同仁,卻發現大部分老師比較常鼓勵男生去操場玩,讓女生留在教室縫紉;孩童玩耍受傷時,老師們花更長時間安慰女生,而要男生堅強一點趕快回去玩。

老師們會對男女採用不同的做法,不是因為「男生從小就比女生勇敢」,或是「女生天生就比較文靜」,而是來自對男生和女生的刻板印象。這令老師們擔心,長時間累積下來,孩子可能不自覺地認定「男主外、女主內」,或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刻板印象,而不敢去追尋自己「想要做」 和「喜歡做」的事情。

不只Nicolaigården幼稚園,多項研究都發現老師對男女的不同期待,反應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在英國高中課堂的師生互動研究中,老師比較頻繁地請男生回答問題,而且給予更多的建議和指導,男生因此有較多學習機會;當學生開始有不守紀律的行為時,女生的缺失較易被放過,男生的過錯則容易被放大。

除此之外,教育學者在研究以色列國高中生數學成績時甚至發現,老師給男生相對高的數學考試分數,因性別偏見而得到較低數學分數的女學生,進入高中後數學竟然真的表現較差。

為了避免老師的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導引學童往狹窄的方向發展,身為Nicolaigården與其他四間幼稚園的院長Lotta Rajalin,決定率領老師做出改變,提出新的教學系統。

對用語斤斤計較,不在孩童前使用男女有別的「他」和「她」

孩童在幼稚園時期會的詞彙還不多,往往在玩樂中不停地建立知識,比如說花有香味,泥土有點濕濕的,蘋果是紅色的。同時,孩童逐漸理解「我」的概念,發現鏡子中的小朋友是自己,玩具原來有分「你的」和「我的」。

因為孩子快速吸收環境中的資訊,在院長Lotta Rajalin設計的新教學系統裡,老師們不再使用瑞典語中的han,類似於中文的「他」,來稱呼男孩;也停止用hon,同於中文的「她」,來稱呼女孩。取而代之的,是直呼孩童的名字,或是不帶性別的字hen,類似於中文的「小朋友」。

這個實驗性的做法,不定義每個人屬於男生或女生,而強調「不分男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老師要針對每個小朋友的特性「因材施教」。比如說,小朋友在玩耍時,老師往往不自覺地按照刻板印象問男孩「要不要去外面踢足球?」,問女孩「要不要織一頂毛帽?」。在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前,小朋友往往順著老師的提議,久而久之,男女較少互動,小朋友產生「男生跟女生玩羞羞臉」的想法。

Lotta Rajalin提到,有時小朋友會對女孩說「你不應該去踢足球,那是男生玩的遊戲。」此時,老師會介入問「為什麼只有男生可以踢足球呢?」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小朋友開始思考「這種感受是哪裡來的呢?女生真的不應該踢足球嗎?」避免小朋友被刻板印象限制。

除此之外,Nicolaigården幼稚園重新挑選兒童讀物。過去,小朋友一定聽過白雪公主的故事,皇后嫉妒白雪公主姣好的容貌,佯裝成賣蘋果的老婆婆,企圖用毒蘋果除掉白雪公主;路過的王子,受公主美貌吸引,無意間拯救了她,於是王子表達心意,兩人決定結婚,而壞心的皇后最後也受到了懲罰。

故事中的皇后為了「外表」而不擇手段,王子僅僅是因為白雪公主的「外表」而一見鍾情,展現僅看顏值的膚淺價值觀。 這類會影響兒童價值觀的讀物,Nicolaigården就不會推薦給小朋友閱讀。

幼稚園面對質疑,反問「你要給孩子一半,還是完整的人生?」

Lotta Rajalin提倡的性別教育理念與眾不同,也招致了不少批評與反彈。最主要的反對聲浪擔憂孩子因此性別錯亂,男女確實有生理上的差別,如果分不清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會不會因此變成同性戀?瑞典Uppsala大學的一位學者就質疑,這根本是從小開始洗腦,如果男孩就是比較喜歡玩石頭,女孩傾向收集花朵,老師難不成要阻止他們?Lotta Rajalin在TedTalk中解釋這套教學方式,不但沒有禁止孩子做喜歡的事,反倒是把選擇的自由還給孩子,用「加法」解開性別偏見,給予更寬廣的可能性。

(圖/擷取自Youtube)
Lotta Rajalin在TedTalk中解釋她的教學方式。(圖/擷取自Youtube

然而,畢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教育,面對家長的不放心該怎麼辦?Nicolaigården幼稚園表示,他們會拿出一張圖,上面有兩個交疊的圓,然後問家長「你希望孩子擁有的是一半,或是完整的人生?」就像是孩子一出生後,就被根據性別貼上標籤,男生只能玩積木,長大後不應該當護士;女生只能玩洋娃娃,長大後不應該學汽車維修,人生的可能性硬生生被切掉一半。

(圖/擷取自Youtube)
(圖/擷取自Youtube

為了測量教學效果,瑞典Uppsala大學開啟小型研究訪談80位3到6歲的小朋友,結果發現接受這套教學方式,相對於傳統幼稚園,孩童比較願意和沒見過或是異性的其他小朋友玩,在測驗中確實展現較少的性別刻板印象,而且孩子依舊能清楚區分男女,沒有外界批評的性別混淆問題。

目前接受新教學方式的人數少,研究樣本不多,還很難確定對孩童的長期成效,但初步成果確實是樂觀的。而根據1998推動的性別平等修正案,瑞典政府表示支持Nicolaigården幼稚園的創新方式。

教育的重點不是成績,而是讓每個孩子發揮潛能

瑞典的幼兒教育強調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孩童從一歲以後就可以去幼稚園,而且「托兒」和「幼教」結合為一體,小朋友去幼稚園不是因為爸媽要工作,所以「把孩子託給保母看著」,而是提供孩子「無憂無慮地從玩耍中學習」的環境,還能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學習團體生活。

更有趣的是,從幼稚園一直延伸到國小三年級,小朋友都不用考試,沒有成績單的童年,不禁令人好奇,家長和教育學者,難道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

美國的教育機構曾到瑞典實地探訪,發現幼稚園老師用大量的筆記和照片,紀錄每一個小朋友的發展和學習進度,並和家長討論依照小孩的特性去幫助他們「探索興趣、了解自己、保持好奇、運用知識」。瑞典政府曾規定幼兒教育的師生比維持在較低的1:5,就是為了讓老師能夠徹底了解每個孩子。雖然2013年因為財政負荷,改由地方幼稚園自行決定比例,仍然顯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這套「去性別偏見」的教學方式,注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刪除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對孩子的限制,用「加法」策略補回完整的人生可能,值得老師和家長借鏡。

作者/柯達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標題:「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我一輩子!」這間瑞典幼稚園拿掉一切有「性別偏見」教材和活動。是解放?還是洗腦?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ediagroup.com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