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子弟全去矽谷打拚,就叫「人才外流」嗎?美國現場看真相,事情才沒那麼悲哀!

2017-07-28 12:14

? 人氣

多數的第二代,也是我們稱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American Born Taiwanese)其實在身份認同上都認為自己是美國人,雖然他們的種族可能是亞裔(Asian)、中國裔(Chinese)或台灣裔(Taiwanese)。「對他/她們來說,台灣可能就像潘安邦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一樣,是一個父母出生長大的地方,有些文化、食物的相近與親近性,但不見得比這些目前第一代來美國的台灣人,與台灣社會間存有更多的社會脈絡。」成大北美校友會長葉啟信觀察:「你叫他們台灣幫也好,或另外透過包含校友會、SVT Angels 或各種協會不同的脈絡去接觸不同的人群,你會發現他們目前都散成不同的群體。」中華民國科技部派駐在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科技組組長葉至誠說,「以政府工作的資源而言,也很難用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去有效囊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代間差異,加上台灣因各種因素出外的留學生數量銳減,加上產業變化速度飛快,台灣與這些數位時代下提供軟體與服務的網路公司彷彿越來越遠。「你想想,台灣以前一個經濟部官員來美,他能夠輕鬆找到 Intel 的高層、CISCO 的高層,是因為過去有這麼多的留學生出來,在這些地方奮鬥走到那時的位置上。」無名小站創辦人,現在在矽谷作 AME Venture 創投公司工作的簡志宇說:「可是現在有多少台灣人真的在 Google、Facebook、TESLA、Netflix 這些公司裡做到高層?」簡志宇問道,「所以你如果問我,我當然會回答你讓越多台灣人到矽谷越好。」簡志宇十分贊同陳良基送 50 位博士到矽谷的計畫,他甚至認為:「數量應該更多,年齡層更寬,不限博士,高中生要出來也可以,更好!」,他說:「當有更多台灣人出來闖,到不同的公司去的可能性就更多,有些人可能就會在未來 10 年走到不同的職場位置上,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我們常常有一種奇怪的迷思或誤解,為什麼在台灣讀書或培養出來的人才出國工作、爭取更好的薪水或舞台,就叫做人才外流?」簡志宇直接挑戰一般常見的輿論思維,「如果台灣培養出來的人可以到全球最好的地方去工作,這不但對台灣的教育體系是一種肯定,而且這些工作最後可能也會影響到台灣自己吧?」簡志宇問:「為什麼不把這些出來努力的人都當成台灣在全球重要的人才戰略儲備呢?」

文/James Huan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人才外流或人才戰略儲備?台灣應該如何重新理解矽谷)
責任編輯/鐘敏瑜

【好物推薦】把啤酒變好喝的秘密大公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