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廣「國家無電視週」活動,結果超驚人:更有創造力,也更有想像力

2020-08-07 20:11

? 人氣

作者利用古人的故事,告訴大眾職場生存的道理。(示意圖/pakutaso)

作者利用古人的故事,告訴大眾職場生存的道理。(示意圖/pakutaso)

洞察力過於高超,未必能帶來好的結果,因為這種人在小的地方觀察入微,有時反而會忽略了大的問題。能把毫釐之差算得一清二楚的人,經常忽略對天下形勢的瞭解;對小事一點也不放過的人,常常會對大事感到困惑不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項羽年輕的時候,讀書半途而廢,學劍又不了了之,於是他叔叔項梁就生起氣來。

項羽說:「讀書讀到能夠寫名字就可以了,學劍又只能與一個人較量高低,我要學就學與萬人可敵的功夫。」

項梁一聽大喜,於是就教給他兵法。

作為總管方方面面的人,必須學會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個法則是很重要的。東漢名臣陳蕃說:「大丈夫應當掃除天下,怎能只留心收拾屋子這些瑣事呢?」

前不久有人在報紙上提倡,一周有幾天不要看報紙。在美國,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有人宣導一個活動叫做國家無電視周,今天已經有五萬所學校響應這項活動。在那個完全沒有電視的星期之後,大多數人都感覺到變得更有創造性和想像力。

無論是不看電視還是不讀報紙,道理其實都很簡單:如果天天被各種「消息」所淹沒,反而會忽略真正需要注意的東西。遠離那些「無微不至」的瑣碎消息,而把時間留給自己來思考世界真正的發展趨勢,好處要大得多。

呂端,字易直,河北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後周時曾任著作佐郎,入宋之後,歷任成都府、蔡州主管,在西元九九五年繼呂蒙正為宰相。

據說宋太宗想任命呂端為宰相的時候,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

太宗則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據《宋史‧呂端傳》記載,西元九九七年,宋太宗病危,呂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入侍,探問病情。

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英明過人,私下勾結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和知制誥胡旦,圖謀擁立因縱火焚宮而被廢除的太宗長子楚王趙元佐,替代太子。

有一天,呂端循例到宮禁中探問皇帝病情,發現太子不在皇帝身邊,懷疑其中有變化,就在笏上寫了「病危」兩個字,命令親近可靠的官員請太子馬上入宮侍候。

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繼恩來召呂端進宮。呂端知道事情有變化,哄騙王繼恩,讓他領著進書閣檢查太宗先前親筆所寫的冊立太子的詔書,趁機把他鎖在書閣,這才入宮。

皇后說:「陛下業已駕崩。立嗣以長子才順乎傳統,你認為應當如何呢?」

呂端說:「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現在天子剛剛離去,難道可以馬上違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繼承問題上提出別的不同說法嗎?」說完,他擁著太子到了福甯宮,派人嚴加保護。

宋真宗登上王位後,在舉行登墓儀式時,天子座位前垂著帷簾接見群臣。呂端平靜地站在殿前,先不拜天子,而是請求天子捲起帷簾,他上殿仔細看過,認清的確是原太子,然後才下臺階,帶領群臣拜見天,高呼萬歲。

接著,呂端大刀闊斧地把幾個反對派驅逐出權力中心。他將李繼勳派赴陳州,貶李昌齡為忠武軍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安置於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潯州,家產充公。

呂端設思深遠、態度鎮靜、老謀深算、審慎防備。在預知王繼恩等人的計謀後,他果斷地鎖住王繼恩以防止節外生枝,然後用先帝的名義和顧全大體的理由說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後,還想到捲簾驗明正身──雖屬犯上之舉,但卻是非常時期不可忽視的一道程序。

最後,為真宗清除異已,穩固其地位,也是政治鬥爭的必經程度。

從這一系列步驟來看,呂端的確不愧「大事不糊塗」的美譽。小事不糊塗,不能說是有見識;大事不糊塗,這就是智慧加決斷。

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宓子賤做單父縣長,齊國人攻打魯國,單父是必經之地。

單父的老人們向宓子賤請求說:「地裡的麥子已經熟了,不要管是不是他種的,請你讓人們出去收割吧。讓單父的百姓增加糧食,總比留在田裡讓敵人獲得資助強些。」

他們請求了三次,宓子賤都不同意。

沒多久,齊兵就來了,果不其然拾走了麥子。季孫氏聽說以後很心疼,派人去把宓子賤拐彎抹角地罵了一頓。

宓子賤生氣地說:「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可以再種。如果讓不耕種的人趁機獲得糧食,就會使他們越發希望有敵人入侵。單父一年的小麥能否收成,並不影響魯國的強弱,但如果使百姓有了僥倖獲取的心理,世風敗壞,對魯國的損害幾代人都恢復不來。」

季孫氏聽了十分慚愧,他說:「我難道還有臉去見宓子賤嗎?」

宓子賤的做法對於解救危難似乎有點迂腐,但對於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係甚大。

像宓子賤這樣,有了長遠和整體的把握,就如同多了一隻眼睛。這隻眼睛長在身外,高屋建瓴,從上往下俯視。這樣,每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對方;看到事件之內,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現在,也看到過去將來。唯有如此,才能做出英明的決策。

洞察力過於高超,未必能帶來好的結果,因為這種人在小的地方觀察入微,有時反而會忽略了大的問題。能把毫釐之差算得一清二楚的人,經常忽略對天下形勢的瞭解;對小事一點也不放過的人,常常會對大事感到困惑不解。

項羽年輕的時候,讀書半途而廢,學劍又不了了之,於是他叔叔項梁就生起氣來。

項羽說:「讀書讀到能夠寫名字就可以了,學劍又只能與一個人較量高低,我要學就學與萬人可敵的功夫。」

項梁一聽大喜,於是就教給他兵法。

作為總管方方面面的人,必須學會識大體、知大體而棄細務,這個法則是很重要的。東漢名臣陳蕃說:「大丈夫應當掃除天下,怎能只留心收拾屋子這些瑣事呢?」

前不久有人在報紙上提倡,一周有幾天不要看報紙。在美國,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有人宣導一個活動叫做國家無電視周,今天已經有五萬所學校響應這項活動。在那個完全沒有電視的星期之後,大多數人都感覺到變得更有創造性和想像力。

無論是不看電視還是不讀報紙,道理其實都很簡單:如果天天被各種「消息」所淹沒,反而會忽略真正需要注意的東西。遠離那些「無微不至」的瑣碎消息,而把時間留給自己來思考世界真正的發展趨勢,好處要大得多。

呂端,字易直,河北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後周時曾任著作佐郎,入宋之後,歷任成都府、蔡州主管,在西元九九五年繼呂蒙正為宰相。

據說宋太宗想任命呂端為宰相的時候,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

太宗則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據《宋史‧呂端傳》記載,西元九九七年,宋太宗病危,呂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入侍,探問病情。

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英明過人,私下勾結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和知制誥胡旦,圖謀擁立因縱火焚宮而被廢除的太宗長子楚王趙元佐,替代太子。

有一天,呂端循例到宮禁中探問皇帝病情,發現太子不在皇帝身邊,懷疑其中有變化,就在笏上寫了「病危」兩個字,命令親近可靠的官員請太子馬上入宮侍候。

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繼恩來召呂端進宮。呂端知道事情有變化,哄騙王繼恩,讓他領著進書閣檢查太宗先前親筆所寫的冊立太子的詔書,趁機把他鎖在書閣,這才入宮。

皇后說:「陛下業已駕崩。立嗣以長子才順乎傳統,你認為應當如何呢?」

呂端說:「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現在天子剛剛離去,難道可以馬上違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繼承問題上提出別的不同說法嗎?」說完,他擁著太子到了福甯宮,派人嚴加保護。

宋真宗登上王位後,在舉行登墓儀式時,天子座位前垂著帷簾接見群臣。呂端平靜地站在殿前,先不拜天子,而是請求天子捲起帷簾,他上殿仔細看過,認清的確是原太子,然後才下臺階,帶領群臣拜見天,高呼萬歲。

接著,呂端大刀闊斧地把幾個反對派驅逐出權力中心。他將李繼勳派赴陳州,貶李昌齡為忠武軍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安置於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潯州,家產充公。

呂端設思深遠、態度鎮靜、老謀深算、審慎防備。在預知王繼恩等人的計謀後,他果斷地鎖住王繼恩以防止節外生枝,然後用先帝的名義和顧全大體的理由說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後,還想到捲簾驗明正身──雖屬犯上之舉,但卻是非常時期不可忽視的一道程式。

最後,為真宗清除異已,穩固其地位,也是政治鬥爭的必經程度。

從這一系列步驟來看,呂端的確不愧「大事不糊塗」的美譽。小事不糊塗,不能說是有見識;大事不糊塗,這就是智慧加決斷。

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宓子賤做單父縣長,齊國人攻打魯國,單父是必經之地。

單父的老人們向宓子賤請求說:「地裡的麥子已經熟了,不要管是不是他種的,請你讓人們出去收割吧。讓單父的百姓增加糧食,總比留在田裡讓敵人獲得資助強些。」

他們請求了三次,宓子賤都不同意。

沒多久,齊兵就來了,果不其然拾走了麥子。季孫氏聽說以後很心疼,派人去把宓子賤拐彎抹角地罵了一頓。

宓子賤生氣地說:「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可以再種。如果讓不耕種的人趁機獲得糧食,就會使他們越發希望有敵人入侵。單父一年的小麥能否收成,並不影響魯國的強弱,但如果使百姓有了僥倖獲取的心理,世風敗壞,對魯國的損害幾代人都恢復不來。」

季孫氏聽了十分慚愧,他說:「我難道還有臉去見宓子賤嗎?」

宓子賤的做法對於解救危難似乎有點迂腐,但對於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係甚大。

像宓子賤這樣,有了長遠和整體的把握,就如同多了一隻眼睛。這隻眼睛長在身外,高屋建瓴,從上往下俯視。這樣,每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對方;看到事件之內,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現在,也看到過去將來。唯有如此,才能做出英明的決策。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崧燁文化《古人和你一個樣:狹路相逢勇者勝,人在江湖必須狠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