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系學生變廢材,台灣教育真讓人學以致用了?他:工作內容多少和學校所教有關?

2017-06-13 11:50

? 人氣

許多學者都認為教育具有「外部性」,所謂的「外部性」就是指,當我們投資在教育上,除了幫助學生牟取個人利益外,當學生出了社會後會替社會增加外部性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在學術上來說,外部性意義並不一定是正向的,畢竟我們經常看到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在社會上興風作浪,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道德教育上,任何一間學校都有其正面的外部性意義。

(圖/University of Liverpool Faculty of Health & Life Sciences@flickr)
任何教育都具其正面的外部性意義。(示意圖/University of Liverpool Faculty of Health & Life Sciences@flickr)

甚麼叫做社會上的道德正面性意義?

就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台灣的道德教育就我來看非常的成功。全台灣的公共設施都有著十分整潔的環境,上車、下車或買賣東西排隊秩序也非常良好,也會幫助陌生路人解決眼前的問題。嚴格說起來道德水準相當高。

事實上,在理想式的教育裡面,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道德品格上面,除了對自我負責以外,也學習了如何與他人相處,更從帶著教育理想主義的教師當中得到許多潛移默化的行為教育。

相反的,如果我們看向單純商業化的補習班老師,多半沒有作業,老師其實也不怎樣在乎你到底有沒考好,真正在乎的是招生人數到底是多還是少?這學期收的錢到底是多還是少?閒暇時還會找個年輕的學生來談個戀愛誘姦一下。

除了道德教育的問題以外,也是要回到關於改善貧窮這件事上,或許自由的社會在階級翻轉上會比較容易,但相對的這並沒有解決任何貧窮的問題。(延伸閱讀:有誰真心想解決貧窮問題

我們經常會假裝階級不流動是大問題,但其實提出這是問題的人本身是想要提升階級的人說的,當然他們認為是大問題,不過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一個窮人變成了有錢人,就會有另一個人變成了窮人,貧窮問題依然存在,哪怕改變貧窮的可能性變大,但是窮人所製造的問題依舊,甚麼都沒有改變。

「學以致用」是個不太可能完全達到的目標,會講出這些話的人本身就不理解教育本身的意義在於學習,學習世界上的所知,而不是把所知給應用到產業上面。

有一天工作時,也要清楚目前的做法是合乎成本的做法,而不是在品質考量上的最好答案,關於知識的要點就在於視野的開闊,哪怕我們在百貨公司裡看到上萬種商品,但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有著幾千萬種的商品因為成本、技術、原料等等緣故沒有辦法商品化。

單純的教育才是我們受教育的原因,絕對不是甚麼為了工作這種簡單的理由,那不但忽視了過去賢者們累積的錯誤,更是將自己的價值抹滅成只剩下工廠裡面的一顆齒輪。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本篇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也歡迎分享您的意見!投稿這邊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原標題:台灣的教育教我們個屁東西,一點都沒有學以致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