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免費取用番茄醬,竟有企業家狂灑千億投資?農莊倒閉、黑工崛起,揭辛酸壓榨紅金黑幕

2020-02-20 16:35

? 人氣

紀錄片導演馬雷為了追查番茄醬產地著手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卻意外挖出一連串產業黑幕。(圖/公視)

紀錄片導演馬雷為了追查番茄醬產地著手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卻意外挖出一連串產業黑幕。(圖/公視)

你有想過,生活中常見、便宜、滋味好的番茄醬,到底是哪來的嗎?麥當勞隨餐附送的番茄醬包、簡餐店任人取用的番茄醬罐,這些隨手拿取就能免費使用的一罐罐紅醬調料,看似便宜簡單,背後卻是整個結構錯綜複雜的「紅金帝國」。

來自南法普羅旺斯的紀錄片導演巴普提斯特・馬雷 (Jean-Baptiste Malet),親身見證了家鄉農莊知名的番茄醬品牌「小木屋」在2004年被中資併購後,當地番茄農民紛紛失業,工廠接二連三倒閉。但他卻發現,雖然普羅旺斯的工廠們逐一倒閉歇業,「小木屋」卻依舊佔據世界各地超市貨架,銷售大量的番茄醬產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明原產地的工廠都歇業了,這些打著「普羅旺斯」名號的番茄醬究竟從哪找到原料?為了尋找答案,馬雷開始著手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紅金帝國》,他訝異發現:這些有著歐風包裝的番茄醬品牌,早成為中國生產、中國製造的「中國紅金」;而即便番茄需求量以每年3%穩定成長,採摘番茄的薪資卻被愈壓愈低,幾已成為全世界最廉價的工作之一。

紀錄片訪問番茄糊公司老闆,老闆是一名中國商人(右)。(圖/公視)
紀錄片訪問番茄糊公司老闆,老闆是一名中國商人(右)。(圖/公視)

歐洲品牌的番茄醬竟是來自中國新疆?

馬雷在拍攝紀錄片過程中發現,不只是自己的家鄉普羅旺斯,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荷蘭等歐洲各國的番茄農場不是倒閉,就是改以更廉價的非洲移工採收番茄,取代原本的農民。

經過一連串追查,馬羅終於在距離法國普羅旺斯近六千多公里遠的中國新疆,找到了番茄園。當地的勞工來自中國各地的貧困地區,為了養家糊口,他們配合中國「漢化政策」來到新疆採收番茄。他們的工資極為低廉,每日以當天採收的公斤數計算薪資,每採收一公斤只能換取0.01歐元(約新台幣0.3元)

這些來自新疆的番茄經過加工後製成「番茄糊」,不僅供應了法國小木屋番茄醬的生產,更是其他全球許多番茄醬品牌的原物料來源,中國儼然成了番茄糊的生產大國

除了供應全球各地知名的番茄醬品牌,中國也開始成立自己的品牌,這些專門銷往中東地區及非洲的中國番茄醬,甚至經過「特製」:比起一公斤番茄糊需用到六公斤新鮮番茄的傳統工法,為了與對手競爭,中國工廠會在製作番茄糊過程中添加大豆纖維澱粉,如此一來不僅能減少新鮮番茄的使用量,降低製作成本,更能增加番茄糊的黏稠度。

採收番茄一景。(圖/公視)
採收番茄一景。(圖/公視)

自動化取代人力,底層勞工成犧牲品

在中資搶進紅金帝國後,其他番茄醬品牌為了鞏固自身產業地位,也紛紛想出不同「玩法」。美國知名食品公司「亨氏」(Heinz)在2013年被巴菲特以230億美元收購後,為了與中國便宜番茄醬競爭,巴菲特讓工廠改以高度機械化的方式降低成本,從番茄的採收、加工,到製作成罐裝番茄醬,全部採用最高效率的自動化模式,每道環節精密計算,用最少的人力達到最高的產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