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校園鬼影、讓實驗室變夜店…這些也能成立社團?國外的社團實在太狂了啊

2016-11-23 11:41

? 人氣

劍橋大學的各類社團、學生活動團體,多如天上繁星,除了上面介紹的藝術活動、體育賽事類,以及實際與政治、金融、產業、學術圈掛上鉤的學生團體,更還有許多宗教類的、奉行特定思想或主義類的、民俗文化類的、科學研究類的等。

允文更須允武

另外,為了應付龐大的學業、研究壓力,劍橋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換句話說,這裡多的是允文允武的傢伙。各學院自然都有板球、足球、壘球、桌球、籃球等各項體育俱樂部讓大家揮汗如雨、以球會友,我自己加入的則是彼德學院的溜冰社,不過,可不要幻想我們可以在康河上溜冰,這樣會被警察抓去關起來的。我們有時候在劍橋的溜冰場溜冰,有時候也會到倫敦,體力多一些的人還會呼朋引伴打上幾球冰上曲棍,但大部分的人多還是屬於玩樂層級,如果想擠身能夠代表學院、科系,甚至學校參加比賽的話,可得經過非人的訓練和考核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酷到不行的還有與死對頭牛津大學學生每年一起辦的「代表隊旅行」(Varsity Trip),雖為「代表隊」,但絕對不需要什麼考試,只要你是劍橋或牛津的學生都可以參加。我用「酷到不行」來形容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數百名牛津與劍橋的學生,每年冬天,會一起來到世界上最知名的滑雪場之一,包括被29座山峰環抱的策爾馬特(Zermatt)、舉辦過兩次冬澳的聖莫裡茲(St. Moritz)、歐洲皇室御用滑雪場達沃斯(Davos)、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纜車和滑道的查默尼克斯(Chamonix)等,將整個山頭包下來,白天滑雪、晚上派對,瘋狂整整一個禮拜。這個活動從1920年代開始舉行至今,每年一次,不曾間斷過。光是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一大群人一起划一整個禮拜的雪就已經夠酷了,這個活動吸引人的點還包括每年會請知名DJ、歌手、樂團一起同樂,包括來自蘇格蘭的電音金童哈里斯(Calvin Harris)、近年叱吒國際的團體追逐狀態(Chase & Status)、凱蒂B(Katy B)和根基樂團(Rudimental)等,都是近年的座上賓。

最不能不提的當然就是划艇俱樂部了。劍橋與牛津兩所大學的各學院都有自己的划艇俱樂部,每座學院的休憩室內,牆上必定會出現的一定有歷年來划艇活動的戰績相關紀錄照片,一座座獎盃、獎牌,以及直接被掛在牆上當作裝飾的紀念性船槳,這些都說明了該活動是多麼受到重視的一項傳統。當然,各學院內的划艇俱樂部成員,也分純粹為興趣而來玩耍的以及為學院出賽的隊員,後者的身分十分貴重,卻也得受嚴苛的訓練,而全劍橋最菁英的划艇隊員,更是從各學院裡萬中選一,每年全校只有9個人,可以在倫敦泰晤士河上與「那一邊」的九位牛津大學代表一決高下,從自1829年兩校的第一戰開始開始,至今已經不只是兩校之間的交流,更是全英國的大事,兩隊由派特尼橋(Putney Bridge)逆流而上對峙到至莫特萊克鎮(Mortlake),賽程全長四英哩半。

劍橋大學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划艇俱樂部,每年更有全校萬中選一的9位英雄,可以在倫敦泰唔士河(River Thames)上與「那一邊」的九位牛津大學代表一決高下。(照片提供/Justin Chu)
劍橋大學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划艇俱樂部,每年更有全校萬中選一的9位英雄,可以在倫敦泰唔士河(River Thames)上與「那一邊」的九位牛津大學代表一決高下。(照片提供/Justin Chu)

學生團體多如繁星

以上所介紹的社團及活動,僅是劍橋學城中的冰山一角。其實,劍橋大學的各類社團、學生活動團體,多如天上繁星,除了上面介紹的藝術活動、體育賽事類,以及實際與政治、金融、產業、學術圈掛上鉤的學生團體,更還有許多宗教類的、奉行特定思想或主義類的、民俗文化類的、科學研究類的等。有趣的現象是,有的社團受到注意的原因是其古怪的名稱或宗旨,「探尋劍橋鬼影」、「讓實驗室變夜店」之類的還不算特別奇怪,比如「研究劍橋的螞蟻如何干擾院士」、「探討不堪的童年回憶」之類的社團組織,也真的叫人大開眼界。

同鄉學生的聯誼方面,包括臺灣和香港都各有學生會組織,而中國大陸學生更有規模龐大的中國學者聯誼會,每年農曆過年在校內盛大舉辦「劍橋春晚」(劍橋大學華人跨年春節晚會),除了中國駐英國大使及若干官員絕對不缺席外,北京中南海的許多高官,甚至企業家、知名藝人們,也都會不忘即時連線,或錄上一段問候劍橋人新年快樂的影片,在「劍橋春晚」上向全場說Hello,因為,從政治、科學、企業、金融以及其他各學術領域,劍橋的這群人都是要回國「接班」的啊!而各校友會組織,在劍橋更是形成幫派態勢,尤其像是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多的是來到劍橋進一步深造的優秀學生,這些人在劍橋自然連成一氣,從學術研究到職涯發展都彼此互助照應。

臺灣學生會一解鄉愁的方式,包括每年舉辦溫馨的臺灣小吃節,一起動手懷念故鄉的美食滋味,雖然沒有媽媽做得好吃,但在連食材都難取得的情況下,真的已屬不易。〈照片提供/Justin Chu〉
臺灣學生會一解鄉愁的方式,包括每年舉辦溫馨的臺灣小吃節,一起動手懷念故鄉的美食滋味,雖然沒有媽媽做得好吃,但在連食材都難取得的情況下,真的已屬不易。〈照片提供/Justin Chu〉

作者介紹|許復(Harry Hsu)

英國劍橋大學科技政策碩士(MPhil in Technology Polic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碩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學士,中國傳媒大學訪問學者。

於兩岸三地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擔任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足跡遍及全球,精熟國際政治、科技、新創議題,長年在各國媒體撰寫專欄,並於大專院校、企業、政府單位授課及擔任顧問。現為跨國公司專業經理人。

動靜皆宜的射手座,喜歡滑雪、溜冰、浮潛;工作之外的時間沉默寡言,在自己和朋友們的陽台種了一盆又一盆的蕃茄;鋼琴、胡琴、大提琴都能來一手,在劍橋大學求學時擔任交響樂團指揮,是一輩子都甩不掉的記憶。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釀出版《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原標題:玩比讀書還帶勁的劍橋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