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體天天說國外儲能系統多神、多進步,是真的嗎?專家這樣說…

2019-09-02 12:38

? 人氣

燃煤發電廠示意圖。(圖/Public Domain)

燃煤發電廠示意圖。(圖/Public Domain)

這個系列文章我們像小說一樣連載儲能的商業模式,這是國內第一次能源業這麼系統性的、大規模地、赤裸裸地談儲能怎麼賺錢,文章一出立刻登上Google手機版頭條推薦,不過也引來許多綠色產業工作者留言表示對儲能系統的疑慮和不信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提出這樣的疑慮非常好,我們自己也在業界,心知肚明在網路科技媒體每天持續更新國外儲能有多神、有多進步的報導後,業界的人反而更加不信任儲能的潛台詞。可正是因為這些疑慮和不信任,才更加突顯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寫這些文章的價值所在。與其產業界的人私下因為各種原因彼此猜測、彼此拉扯,消耗彼此的生命與能量,不如藉由綠學院的平台把我們的想法大聲說出來,我們之前說過,電力輔助服務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價值觀判斷的理念問題,破解這其中無謂的誤解是建構系統性的儲能知識框架很重要的過程。

上篇文章《十個儲能九個騙?13種儲能商業模式真心不騙》一出,很多人質疑,大潭六部機組一口氣跳機,儲能的量有限,無法把頻率救回來,所以815大停電這種等級的停電根本超出儲能的救援範圍,沒有你們講得那麼神啦。

這是個好問題!這也是面對科技,我們最常犯的一種毛病:忽然之間變身成為完美主義者,藉由批評科技,讓自己取得道德制高點的位置。815停電事件瞬間少掉422萬瓩確實不可能由儲能系統來避免停限電,但是它可以在幾毫秒內就出手救援,縮短分區輪流停電的時間與規模,我們看棒球時並不會期待一個投手從第一局投到最後一局,但看儲能時,我們卻期待一個救世主,這是錯誤的期待。

我可以跟各位再分享一個儲能系統成功挽救電力系統的真實案例,今年(2019)八月麥寮電廠兩條345kV電源線因故障同時跳脫,導致3台60萬瓩的機組同時跳機,系統瞬間減少180萬瓩、頻率驟降至59.5Hz以下,因凌晨時段抽蓄水力機組都在抽水模式運轉,此時抽蓄水力機組自動卸載跳脫3台歸還系統電源75萬瓩,成功將頻率回復到正常範圍,避免事故影響持續擴大導致限電情況發生。真英雄是沒有故事可以講的,因為真英雄第一時間出手就把問題給解了,你外面看根本連問題都看不到。這就是儲能的真價值

好,回到之前我們談到依據Rocky Mountain Institute的整理,儲能系統可提供十三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應用模式。

(圖一)儲能系統可行商業模式∕應用模式整理
資料來源:The Economics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RMI, 2015

目前儲能系統的建置成本較高,為了讓它早日邁向具成本效益的目標,我們建議要讓它走「斜槓青年」的發展策略:具有多重專業身份,服務不同的客群。我們之前講過儲能在三個地方設置最有用,分別是發電端、電網端、用戶端(需求端),簡單來說就是將儲能服務的客群分為電力系統操作者(ISO/RTO)、輸配電業者、用電戶。上一篇我們已經介紹過電力系統操作者五種商業模式,今天我們繼續介紹輸配電業者和用電戶這兩端的商業模式。

對輸配電業者來說,儲能可以提供4種「信用卡分期服務」

傳統的配電系統升級的壓力係來自於區域尖峰負載的增加,這種負載增加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是長時間的增加,其影響時間在一年中通常只集中在特定的幾個小時內,為了這幾個小時而去拉新的配電系統也太不划算。

輸電系統升級的壓力則是來自於新的電源或大用戶的併網要求,例如離岸風力發電上岸之後要把發的大量的電送到電網裡,而可能產生輸電壅塞的情況。

因此,從配電系統來看,運用儲能系統因應區域尖峰負載增加的需求,可減緩配電系統升級的壓力,同時也可避免配電系統因應不確定負載成長下的過度投資問題。這就好像刷卡理財,在利率合理的時候,將手上資源進行彈性的時間分配,不急著以現金一次性支付或投資。(延伸閱讀:鼓吹台電花錢買儲能服務,是官商勾結嗎?專家:台電把台灣人照顧得太好,才造就一堆巨嬰

6、資源充裕性(Resource Adequacy):很多地方開發新電廠並不那麼容易,這時可以用裝設儲能系統取代新電廠的開發,也可以避免過度投資,因為有時候其實不見得需要一整個新電廠才能解決問題。

7、減緩輸電系統壅塞(Transmission Congestion Relief):目前台灣沒有常態輸電壅塞區域,但是從資源分配來看,裝設儲能系統,可以減緩偶發性壅塞問題。

8、延後輸電系統投資(Transmission Deferral):要設置變電站輸電配線等也不是那麼容易,包括地方的抗議或是投資金額等問題,裝設儲能系統,可以延後這些投資。搭配儲能系統時,可適度提高離峰時段負載,並使尖峰時段負載低於系統容量限制,進而達到遞延系統升級的壓力。

9、延後配電系統投資(Distribution Deferral):同上。

由於台電奶媽目前盡責地全職照顧我們,在臺灣,儲能在輸配電業者端的服務還看不到它的應用。然而,如果想讓儲能系統放大其成本效益,則有賴法規制度的建立,像信用卡分期服務一般,讓客戶可以有彈性地依手上的資源,選擇不同時間的有效運用。

對用電戶來說,儲能可以提供4種「保險服務」,有機會讓保單增值

最直覺的商業模式一樣是儲能業者向使用者提供備用電力的保險,特別是工業用戶、醫療用戶等無法承受瞬間電力空缺的使用者。至於對一般老百姓,我們可能還會動腦筋想這張保單有沒有機會增值。

10、時間電價帳單管理(Time-of-use Bill Management):在離峰時間也就是價錢低的時候買電把自己充飽,這樣在尖峰時間就可以用自己的電而不用買電力公司的電。

11、減少需量電費(Demand Charge Deduction):若設置儲能系統,可以降低契約容量,少付一些固定費用。

12、提高太陽光電自發自用(Increase PV Self-consumption):若設置儲能系統,原本白天不在家太陽光電發了電也沒用的窘境,就可以儲存起來等在家的時候使用。

13、提供備用電力(Backup Power):對工業用戶而言可以在停電時提供備用電力,對一般住宅用戶則可以在停電時提供你家有冷氣吹,這可是令你的鄰居相當羨慕啊,東南亞國家就特別適合走這個商業模式。

目前限制儲能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仍在於儲能系統的設置成本偏高,單一商業模式要支持儲能系統的成本回收,仍有一定的困難。若能在相關的法規制度面予以放寬,允許儲能系統同時提供多樣服務,則能提早實現儲能系統達到具成本效益的目標。這就好比銀行業者與保險業者合作,提供給客戶刷卡買理財型保單的分期或回饋金服務,可以達到雙贏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電力市場在創新技術的趨勢下也正在不斷地調整,例如:美國FERC在去年(2018)發布的指令中,明確要求各個電力系統操作者必須檢討市場規則,讓儲能系統得以公平地參與電力市場,市場本來就需要不斷地調整,接納更多的新技術發展,進而提高整體的效率。

作者介紹│

曾弘毅

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投入太陽能產業,一路跌跌撞撞,因而得到兩個結論:1.未來真正實用的太陽能應該都不是眼下所見的技術;2.由於大環境的多工與複雜化,想靠單一技術去振興某個產業的時代,也已不復存在。目前正在探索結合太陽能(再生能源)發電、儲能、電力調度技術、金融的新興商業模式,也是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楊雅雲

綠學院綠色創辦人,受到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啟發,2009年大跨度轉行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領導莫拉克風災校園重建—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工作。擅長融合營利型公司與非營利組織的強項,將設計思考、行銷溝通與環境效益三個領域跨界整合,2014年創辦綠學院,同時為Green Impact Lab綠色創業加速器的共同創辦人,著有《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一書。

吳進忠
    
年少時聽聞孫運璿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如何在五個月內復原臺灣80%的供電系統,打敗日本人預言的傳奇故事。長大以後成為電力工程師,眼看著這個活兒就是一輩子。閉著眼睛就知道明天的備轉容量率要亮什麼顏色的燈,卻迷惘於國家的電力系統未來要往哪裡去。近年用心研究各國電力調度與市場的創新策略,曾獲邀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特聘電力能源專家,同時為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兼任副教授,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十個儲能九個騙?13種儲能商業模式真心不換)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