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攝影能幹麻?」我在日本攝影學校,學到的第一堂課

2016-07-20 11:00

? 人氣

人物、動植物、建築物,有機質、人工製造,如果用大範圍單純區別,一個班級 20 個學生拍攝主題絕對會重複,但就算是同個主題,呈現出來的氛圍、特色,也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景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課堂的第一個作業是 36 張「自拍照」,你會如何用 36 張照片來說明你是怎麼樣的人呢?同學中,有人拍了 36 張鏡中的自己(洗臉台的鏡子、街道矗立的反射鏡、路邊停靠的車子的後照鏡等等),有人拍攝了自己身體上的各種不滿意細部(虎牙、脖子上的痣、腳指頭的長度),有人請完全不認識的路人反拍自己,有人則是拍下 360 各種角度的自己。

04.jpg
(圖/作者提供)

我第一年時拍攝的主題的是小孩子。但隨著背景的場景,小孩的動作、表情、眼神,是和家人在一起還是跟朋友玩耍,與小孩的距離遠近,每個變因都能導致照片本身的氛圍完全不同,透過排序方式,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脈絡。

明明去到同一個地方、同一場祭典,卻永遠都不會重複,經過挑選整理後再呈現出的主題,角度、細節、瞬間的捕捉,我們眼中相同的世界,竟然是如此地變化多端。最棒的是,跟年齡、國籍、性別都沒有關係,攝影無分前輩後輩的,觀察的角度與趣味各有千秋,屬於自己的風景,都是這麼地獨特而迷人。而「課堂實習」的進階版,就是一年二到三次的「合評演習」。

拍照不是多麼困難的事。只要對準目標,按下快門,就能拍出照片,所以門檻比寫小說或畫畫都要低,甚至如果有那種感性的話,一開始也有可能拍得出名作,然而要維持拍攝動機的單純,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加上後進會以更新的感性逐漸向你逼近,成為一種威脅,畢竟攝影圈是一個新陳代謝很快的世界。

『日本寫真五十年』大竹昭子

「合評演習」也是每個人自選主題,發表 20 張以上的作品,由校長、外面請來的攝影老師進行評論,是幾乎全校師生都會共同參與的場合。老師們評論的也不只是作品的主題、意圖,還有印刷的品質、作品的排序與展示的方式,我們靠合評來確認自己的缺失,而旁人則是透過照片來認識我們。

校長可能不太記得你的名字,卻會稱呼你是「放相放得很乾淨」的人或是拍「電車」的人,甚至是「拍出那張很噁心的照片」的人,喔對了,「噁心」這個形容詞在學校是褒義詞,如果一張靜態的照片,會引起觀者的不安或者令人皺眉,不是一件很厲害的事嗎?所以被人說照片很噁心、很恐怖、看了會反胃,都是值得驕傲的事。創作的人這麼多,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再造這個世界,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認同,但每遇見一個人,你就有機會多遇見一種觀察法。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現代,人手一機,用手機也可以拍出傑作,設備越來越精密,價格越來越親民,auto 模式如此方便地為我們代勞所有節奏,握著相機的人如此輕易就能被取代,但進到攝影學校之後,雖然還沒到可以自滿眼光變得銳利明亮,但至少我學會欣賞、理解不同的角度與表現,理解世界上不只有一種審美觀、一種價值觀。知道有趣為何物,讓我看待這個世界的目光,變得更可愛了一些。

雖然至今,我仍時不時會有些猶豫,結束或繼續到底哪個好?失去或獲得的到底哪個多?我想我始終得不到答案也不會有答案,但此刻我慶幸,我仍還在這。

「人生很長對不對?所以不必一輩子死命抱著一件事不放。一些看起來白費力氣,還是脫軌的事情,其實都會對之後想做的事情產生影響。我覺得這才是人生的揮霍與生存的證明。」 

日本攝影家 長島有里枝

文/ 陳怡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一堂課:你可以擁有自己的觀看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