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臨終時會說什麼?為何常語無倫次?語言學家蒐集181人、2千多句遺言,道出深刻發現

2019-03-21 11:47

? 人氣

在臨終之際,最後的一句話,是愛的告白、遺憾的懺悔,還是空白的沈默呢?(圖/*CUP提供)

在臨終之際,最後的一句話,是愛的告白、遺憾的懺悔,還是空白的沈默呢?(圖/*CUP提供)

很多電影角色臨終時,都會託付身後事、與愛人不捨話別、或者留下警世格言,但真實人生不會按照劇本演出。現實中,人在彌留之際通常都是氣弱聲嘶,話語支離破碎,難為人生畫上完美句號。語言學家 Lisa Smartt 受父親離世衝擊,開始研究臨終者的語言模式,成果發表成書,詳細收錄 181 人的臨終遺言。究竟他們的說話方式有何共通特徵?作者又如何解讀分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臨床心理學家 Mort Felix 經常開玩笑說,自己姓名的發音,與拉丁文「愉快死亡」(felix morte)相似;他亦曾經在談笑間囑咐妻子,將來想聽著貝多芬的「歡樂頌(Ode to Joy)」離開人世。2012 年,年屆 77 歲的他走到人生盡頭,身心飽受癌病折磨,意識因嗎啡而模糊不清,對音樂再提不起熱情,並拒絕進食。他在家中臥床不起,對妻子的殷勤照顧表現得百般不耐:「夠了!謝謝妳,我愛妳,但夠了!」翌日妻子再入房探望,Felix 已經與世長辭。

Felix 正是語言學家 Lisa Smartt 的父親。她在父親臨終時常伴其左右,詳細抄錄父親的呢喃細語。Felix 生前喜歡創作詩詞,但臨終說話卻顯得語無倫次;他平生都以無神論者自居,臨終卻聲稱見到天使,又不時投訴睡房人滿為患,但實際上房中別無他人。Smartt 自言抄錄父親說話,起初是為了排遣哀傷,但過程中,父親顛倒錯亂的句式與超現實的意象描述,引起了她的興趣。

解讀臨終者的重複話語

在父親離世以後,Smartt 對自己的筆記是否有科研價值感到好奇。她在心理學家 Raymond Moody Jr. 協助下,透過探訪及家屬轉述,收錄了 181 名臨終者共 2,000 多句說話,再綜合分析其中的說話模式,2017 年把成果發表為著作 Words at the Threshold

Words at the Threshold 封面。(圖/Amazon.com,*CUP提供)
Words at the Threshold 封面。(圖/截自Amazon.com,*CUP提供)

Smartt 在拋磚引玉之作中,指出臨終者說話所用的代名詞,通常都沒有明確所指。譬如她父親曾說:「不知為何,我想把這些拉扯到地上…… 我真的不知…… 跟土地再沒有連繫。」「這些」沒有明確所指,而身體對空間的感知,似乎正不停在轉移。他又會說:「我得下去那裡,我一定要去。」但究竟「那裡」是指哪裡?始終沒有答案。另外,除認知障礙症患者或其他神志不清的病人外,很多人臨終時都會重複單詞和短語。Smartt 的父親便經常說:「綠色維度!綠色維度!」、「我必須下車、下車!擺脫這人生!」

她的研究亦發現,臨終者說話雖則重複又零碎,但有時情節仍有推進。一名垂死男病人重複談及火車故障,停泊在車站動彈不得,數天後忽然說火車維修完畢,再過數個星期,他會談到火車正向北行駛。Smartt 認為,只要認真追索故事情節,對臨床治療可能有幫助。特別當情節有突破性發展,如主角成功衝破難關,通常都意味著,病人正意識到生命邁向盡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