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信任美國? 《紐時》聚焦台灣「疑美論」、1979年斷交陰影

2024-01-22 09:10

? 人氣

2023年5月3日,示威者在台美國防產業論壇期間,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外高舉「美國戰爭販子」的抗議布條。(美聯社)

2023年5月3日,示威者在台美國防產業論壇期間,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外高舉「美國戰爭販子」的抗議布條。(美聯社)

美國《紐約時報》20日刊文報導,台灣社會內部對於美國是否擁有足夠實力或興趣介入台海衝突的擔憂逐漸加劇,形成所謂的「疑美論」。這種對美國的不信任氛圍可能帶來危險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時》(NYT)指出,在中國軍事威脅的陰影下,台灣社會對未來的矛盾和疑慮,不僅體現在對自己政府計劃或北京意圖的懷疑上,還擔心華府的意圖。當台灣人目睹華盛頓在烏克蘭和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問題上陷入困境,並試圖思考在台海危機中,美國究竟會採取何種行動時,他們對美國的信心也急遽下降。

一項台灣民調顯示,在支持美國做法的同時,只有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可信賴的國家,這一比例較2021年的45%有所下降。在《紐時》對台灣人的訪談中,選民形容自己像是乘客,而美國是一位難以預測的司機,能夠把他們帶到安全地方,也同樣可能拋下方向盤。

20230911-中美衝突,台灣,地緣政治,美國,中國。(顏麟宇攝)
如果台灣的存亡取決於美國,而誰又知道美軍是否真的會來幫忙,那麼一切抵抗是否還有意義呢?(顏麟宇攝)

對於「疑美」氛圍可能對台灣造成何種影響,台灣和美國的分析人士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這可能促使台灣更加致力於自我防衛。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可能導致台灣在防衛方面缺乏迫切性──如果台灣的存亡取決於美國,而誰又知道美軍是否真的會來幫忙,那麼一切抵抗是否還有意義呢?

風險在於對美國的不信任,可能使台灣更容易受到吞併威脅,這對台灣與將台灣視為第一島鏈防線的美國都是不利的。

史丹佛大學中國軍事安全政策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讓台灣相信美國將前來干預「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研究表明這可能影響他們的抵禦力」。她補充說:「我們需要他們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便我們能夠趕到。」

2022年4月29日,美軍正在檢整運往烏克蘭的155公厘砲彈。(美聯社)
2022年4月29日,美軍正在檢整運往烏克蘭的155公厘砲彈。(美聯社)

被拋棄的情結

《紐時》引述受訪者與分析人士的看法,指出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所帶來的歷史記憶及被拋棄情節,自那時起一直影響著台灣人對美國的看法。

回顧自1950年韓戰爆發以來,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以及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自1950年代開始有美軍駐紮於台灣。直至1971年,台灣約有9000名美國士兵。當時美軍的駐紮似乎是永久性的,且條約明確保障美國將為台灣抵禦攻擊。然而,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美國人員便快速地撤離台灣。

在1960年代,王怡芬(Eva Wang,音譯)曾擔任美軍的法律顧問。她回憶說,1979年當美國官員最後一次降下美國國旗的那天,她哭了,深感命運無法掌握。她的丈夫陳偉恩(Wayne Chen,音譯)與眾多人一樣,從那時得出「美國人不可信任」的結論。陳偉恩表示:「如果真的爆發戰爭,中共來了,美軍當然不會保衛我們。」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