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VS 閱兵 昔日二戰同盟各自紀念歐洲戰場勝利日

2015-05-09 14:29

? 人氣

1名羅馬尼亞小女孩8日至陣亡將士墓前獻花。(美聯社)

1名羅馬尼亞小女孩8日至陣亡將士墓前獻花。(美聯社)

在二戰歐洲戰場終戰70年的今天,敗戰國德國已逐漸贏回當初同盟國的尊敬,戰勝國俄羅斯卻已然失去當年同盟國的友誼,回顧過去對照現況,歷史的諷刺,莫此為甚。

1945年5月7日,當時納粹德軍於法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降書中載明「所有德軍在歐洲中部時間(Central European Time, CET)5月8日晚上11時01分起停止軍事行動」,翌日,納粹德軍也與前蘇聯簽訂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戰事宣告終結,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亞洲戰場戰事也告終,二次大戰正式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次大戰德軍投降書。(取自維基百科)
二次大戰德軍投降書。(取自維基百科)

 

 

當時均屬同盟國(Allied Powers)的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與中國領袖各自出席紀念活動,由於俄羅斯去年強力干涉烏克蘭政局,使得今年俄羅斯舉辦的70年紀念閱兵遭到歐洲各國抵制,相對於俄羅斯窮兵黷武式的紀念方式,德國以正視過去歷史作為悼念,兩者形成極大反差。

美英法德各自紀念

8日,在歐洲戰場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 VE Day)70周年的當天,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與德國柏林都舉行相關紀念活動,另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則是出席了波蘭格但斯克(Gdansk,舊稱但澤Danzig)的紀念活動,1939年9月1日,納粹德軍炮擊但澤基地,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潘基文與許多東歐國家元首出席了波蘭這場紀念活動,典禮選在二次大戰首場戰役發生地西盤半島(Westerplatte)舉行,現場施放21響禮炮做為紀念活動的開始,包括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等東歐國家領袖因不願參加俄羅斯舉辦的紀念活動而選擇前往波蘭致敬。

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8日參加了在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無名戰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所舉辦的紀念儀式,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也到場出席這項活動,並獻上花圈向當年犧牲生命的參戰官兵致敬,奧朗德表示,歐洲戰場勝利日標誌著「一場打倒極權思想的理念勝仗」。

甫結束全國大選的英國則選擇在倫敦知名地標戰爭紀念碑(The Cenotaph)舉辦紀念活動,在夜晚降臨時,還在全英200多處點燃火炬;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則於8日進行廣播談話,並稱讚陣亡戰士為「拯救世界的一代」,二戰期間服役的同型飛機也編隊低空飛越華府。

 

 

 

德國追思,俄國閱兵

二戰的戰敗國德國也舉辦了相關紀念活動,不僅由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分別向結束歐洲戰事的同盟國軍隊與前蘇聯紅軍致敬,也稱1945年的5月8日對德國來說是「解放日(a day of liberation)」。

提出解放日說法的第一人應該是曾任兩德統一後首任總統的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aecker),他曾對德國人民表示,5月8日不應被視為德國戰敗日,而是解放日,同時,更不應該對於納粹德國發動侵略的歷史「保持緘默甚至否認」,咸認這也是德國上下勇敢正視歷史沉痾的開始。

 

 

8日,德國知名歷史學家溫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也在德國下議院中發表演說,指出以往在文化上曾被西歐國家認為是「落後西方」(old Occident)的德國,在二戰結束後已完全擁抱民主制度,德國人不應該再有深切的罪惡感,而要負起捍衛民主價值的責任,「不能再重蹈入侵他國的覆轍」。

 

 

 

至於同為二戰戰勝國的俄羅斯,由於時差關係,當時納粹德軍投降之日為5月9日。由於俄羅斯去年將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被歐美視為非法佔領,今年的70周年紀念活動受到了歐美各國的杯葛,俄國大規模舉辦軍事閱兵的舉措更招致批評,不但動員人數眾多,到場觀禮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被視為「中俄聯盟」的先聲。

 

 

歷史的諷刺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為資本主義世界與共產世界兩個意識形態迥異的政治實體共存,前蘇聯繼續維持共產極權統治,一步步併吞東歐國家成為前蘇聯的附庸國。

冷戰結束後,德國決定統一並迅速從戰敗國陰影中走出,鞏固民主制度;俄羅斯則積極整軍經武,在併吞克島後更讓歐美各國不禁想起當年德國納粹閃電入侵歐洲各國的路數。

在二戰歐洲戰場終戰70年的今天,敗戰國德國已逐漸贏回當初同盟國的尊敬,戰勝國俄羅斯卻已然失去當年同盟國的友誼,回顧過去對照現況,歷史的諷刺,莫此為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