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對中國侵略的緊迫感不足」 李喜明籲立即全面軍事改革、加強不對稱戰力

2022-07-21 15:33

? 人氣

認為現行國軍後備戰力存在諸多缺失,李喜明和吳怡農提出要讓國軍形成「可信的嚇阻能力」。

認為現行國軍後備戰力存在諸多缺失,李喜明和吳怡農提出要讓國軍形成「可信的嚇阻能力」。

我國退役海軍二級上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日前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時表示,面對中國日漸挑釁所構成的「存亡威脅」,台灣軍事需要立即全面性改革,優先加強「不對稱戰力」(或稱「豪豬」/「刺猬」防禦戰略),以對抗北京更強大的火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解釋,台灣應先考慮購買成本效益高且解放軍更難摧毀的武器,而不是戰機、坦克車和軍艦等常規武器;另外參照烏克蘭由預備役與志願者組成的國土防禦部隊,台灣也應建立一支民防部隊。

李喜明的想法與日前率團訪台的前美國防長艾斯培(Mark Esper)相似。艾斯培19日在台受訪直言,感受到台灣政界對發展「不對稱戰力」有高度共識,但發展速度要加快,才會對外傳達有積極建構自我防衛能力的訊息,如果台灣不強化防衛能力,甚至缺乏決心,就是向中國傳達錯誤訊號。

李喜明(左)將於今年中退役,小英(中)是否另有重用尚未得知。(郭晉瑋攝)
李喜明(左)與蔡英文(中)。(郭晉瑋攝)

勿讓意識形態削弱全國抵抗侵略的意志

李喜明早在2017年即提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整體防衛構想」(ODC),推翻過去軍方長期執行的傳統正規制空、制海、反登陸之「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李喜明離任後,2020年曾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撰文解釋其「整體防衛構想」,表示那就是在兩岸國防資源極端不對稱下,為處理潛在中國侵犯威脅而設計的戰略。

時隔5年,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20日刊出的專訪中,他憂心地表示:「台灣還沒有足夠的緊迫感去準備應對中國襲擊。」他提到2021年3月來自美國軍方的一項重大警告,時任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指出,中國可能在「未來6年內」武力統一台灣──也就是解放軍可能在2027年侵略台灣。

李喜明表示,現在距離2027年只剩下5年,「所以對我們來說時間很緊迫。」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美聯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美聯社)

《日經亞洲》指出,李喜明的「不對稱戰力」構想獲得了美方強力支持,但我國政府內部的接受度不高。他在沒有指名道姓的情況下,批評了兩種意識形態的台灣政客──主張通過推動台灣「統一」來防止中國發動侵略的人,以及不必要地激怒北京當局的人。

「(台灣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民族認同的差異,也會影響(他們)保衛(台灣)的意願,」李說,「國內的政治分歧正在削弱我們抵禦北京侵略的全國意志和能力。台灣想要接受『一國兩制』,還是走香港或新疆模式嗎?我不信。即使中國能完全民主化,我還是不信。」

美台當局在「不對稱戰力」方面看法不同

由於中國不管是在軍隊人數和先進武器方面都遠遠超出台灣,李喜明認為應透過「不對稱」作戰能力加大進攻難度,從而使中國不那麼想對台灣動武。《日經亞洲》指出,現在台灣購買美國武器時,也正面臨美方要求提高、調整防禦能力與武器的壓力,即提升所謂「不對稱作戰」能力,但總統蔡英文尚未朝李喜明與一些美國軍事專家建議的方向改革軍事。

不過蔡英文已口頭承諾致力於支持「整體防衛構想」,2020年8月,她表示:「我致力依據『整體防衛構想』加速發展『不對稱戰力』……這將是我們未來的第一要務。」《美國之音》報導,政策研究公司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 Think Lab)的軍事與網路事務諮詢顧問廖彥棻(Kitsch Liao Yen-fan)認為,台美雙方對什麼構成「不對稱作戰」存在分歧。

2022年6月,頓巴斯戰役,烏克蘭戰士操作美製M777榴彈砲(AP)
2022年6月,頓巴斯戰役,烏克蘭戰士操作美製M777榴彈砲(AP)

這種分歧似乎導致近來對台軍售計畫出現變故。雖然拜登(Joe Biden)政府持續支持對台軍售,7月16日更宣布今年第四批對台軍售計畫,總額1.08億美元的「陸軍車、兵及戰材零附件」軍售案,但台灣不惜斥資數百億美元的其他對美軍購,包含M109A6自走砲、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與刺針飛彈等,近日在檯面上以「產線排擠、價格太高、俄烏戰爭」等理由而延宕。

任何美對台軍售的延宕都可能引發台灣本地對華府協助台灣自衛承諾的憂慮與質疑。當被問及如果台灣遭到入侵,美國是否會派兵到台灣,李喜明向《日經亞洲》說他拒絕猜測答案,「我又不是算命的。」但他補充說,如果符合美國國家利益,華府就會出手相救,「答案是台灣需將其安全與美國利益相結合。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政治上關於自由、正義、人權等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了。」

「但台灣也需要表現出自我保衛的意願。」他強調,台美需要擬定軍事合作戰略,其中一種戰略選擇是「台灣專注於近距離防禦,美國專注於遠程戰鬥」。

20220506-國軍自1980年代起陸續引進M109系列自走砲,A2、A5兩型至今仍為我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砲兵部隊倚重的火力支援利器。圖為海軍陸戰隊M109自走砲實彈射擊景況。(取自海軍臉書)
國軍自1980年代起陸續引進M109系列自走砲,A2、A5兩型至今仍為我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砲兵部隊倚重的火力支援利器。圖為海軍陸戰隊M109自走砲實彈射擊景況。(取自海軍臉書)

台灣國防該如何運用不對稱作戰?

過去一年來,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加,大量戰鬥機、轟炸機飛進台灣防空識別區,李喜明稱這是「和平時期的侵略」。俄烏戰爭爆發後,一些專家擔心,北京可能會趁著美國正分心協助烏克蘭,來加大對台灣的施壓。

於此同時,我國政黨正在為11月「九合一選舉」推派地方首長候選人,年底選舉被廣泛視為2024年總統大選的試金石。但《日經亞洲》認為,民進黨、國民黨都尚未推動國防方面的大改革。

李喜明強調,「整體防衛構想」就是「豪豬」戰略,台灣再怎麼增加國防支出,都不可能比解放軍軍費還多,所以台灣不能再與中國進行傳統「軍備競賽」,應把大部分資源投注於小型、致命、機動、便宜、具戰場存活能力的武器。

李喜明解釋,就算台灣沒有盟邦的嚇阻力,不曾與其他國家簽訂正式的軍事協定,也沒有核嚇阻力,仍可以藉由不對稱戰力,提升中國侵略成本來嚇阻中國入侵,「就算他們願意付出侵略的代價,『不對稱戰力』策略仍增加了他們對能否掌控台灣的不確定性。」

20220719-美國國防部前部長艾斯培(左一)率團晉見總統蔡英文(右一)。(總統府提供)
7月19日美國國防部前部長艾斯培(左一)率團晉見總統蔡英文(右一)。(總統府提供)

他解釋,台灣自我保衛的第一關鍵是生存能力,台灣需要不容易被遠程飛彈或空襲輕易鎖定的武器,這樣迫使敵軍必須靠近才能攻擊,增加他們的脆弱性;第二是全國各地都擁有大量小型、分散的致命武器設備,這樣一來,即使入侵者設法穿越台海,他們也必須假設上岸後會遭逢強大的抵抗,尤其是當他們大規模登陸、更容易被瞄準的話。

成本也是該加強「不對稱戰力」的一大因素,李喜明指出坦克和潛艇等常規武器的價格太昂貴。去年,我國海軍取消了一項編列新台幣316億元預算的計畫,該計畫是為強化不對稱戰力,籌建約60艘「微型飛彈突擊艇」,希望藉由打造能夠發射反艦飛彈、噸數45噸左右的小型船艇,以擔服快速打擊任務。

對此李喜明認為,小型的突擊艇比潛艇更合適,「潛艇固然重要,但一艘造價超過新台幣500億元,這些錢本來可以用來建造數百艘微型飛彈突擊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哪個更有效?這是資源配置問題。」

2022年1月,烏克蘭面對俄羅斯侵略威脅,志願軍「領土防衛軍」(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s)加緊訓練(AP)
2022年1月,烏克蘭面對俄羅斯侵略威脅,志願軍「領土防衛軍」(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s)加緊訓練(AP)

李喜明還主張效仿烏克蘭,建立一支常備、全志願的台灣領土防禦部隊。他解釋,「這是告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你能打敗我們的空軍和海軍,即使你成功登陸台灣領土,你仍然無法佔領和控制台灣,因為人民已準備好保衛領土。所以不要妄想入侵』。」

李喜明認為,從烏克蘭戰爭給予的教訓來看,台灣領土防禦部隊終將迫使北京明白──任何軍事佔領都將造成暴力與長期動盪。北京能夠了解到這一點的話,就可能放棄侵略台灣。此外,由於台灣領土防禦部隊建立且展示了國家的決心,也能夠加強對北京的嚇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