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Q&A:「發現曹操遺骸」是舊聞!究竟憑什麼說這是曹操墓?

2018-03-26 19:15

? 人氣

三、東側建築遺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圍基槽以東分布有建築遺跡,僅存方形夯土柱礎構成的柱網,被神道分為南北兩區。在神道柱礎以北揭露南北8排夯土柱礎,其中最南部一排東西向9個柱礎。根據已暴露的部分判斷,每排應該都有至少有9個柱礎,因此北區至少存在一個南北8排、東西9列的柱網(東部被破壞部分除外),整體南北寬26.2公尺,東西長29.8公尺。

神道柱礎以南揭露南北向7排柱礎,其中最北側一排完整揭露,東西共計8個。該區柱礎的尺寸與北區相近,並且以神道為中心呈對稱分布,據此判斷南部完整柱網結構應該與北部相似。

四、南側建築遺跡

曹操高陵南側建築遺跡。
曹操高陵南側建築遺跡。

在M2與內圈南部基槽之間有另一組建築。根據柱礎的平面分布特徵看,建築由自東向西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位於最東端,由四個較大的夯土柱礎組成一個方形結構。向西為第二部分,由4個的方形小柱礎組成。第三部分位於小柱礎西側,整個南部建築的中部,由14個方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結構。根據柱礎佈局看應為一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最西端為第四部分,由14個大的方形柱礎和6個小的方形或圓形柱礎組成東西向長方形建築。根據柱礎佈局看整體為一間面闊5間、進深1間的建築,南部外側小柱礎部分可能是廊。

陵園東部及南部建築均只存柱礎,柱礎內填土為黃褐土夾雜褐色土塊混合而成的花土,有明顯夯層,厚度在0.15米左右。南部建築的夯土柱礎中部都有柱洞,柱洞形狀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填土多為黃灰土,結構酥鬆,內含有炭屑等,少部分發現有殘破的板瓦及筒瓦碎片,未發現柱礎石或者柱子殘留。同時建築內外均未發現同時期的活動面或者相關遺跡。

五、出土遺物

曹操高陵出土文物。
曹操高陵出土文物。

已經揭露的陵園內部出土遺物稀少,除了南部發現一塊較大的繩紋板瓦殘片之外,僅在部分柱洞中發現有少量碎小的繩紋板瓦或者筒瓦殘片。另外在外圈南基槽(南壕溝)附近發現有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及部分捲雲紋瓦當。此處出土的瓦當紋飾只有一種,與偃師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所出瓦當紋飾相似,這種捲雲紋飾也是洛陽地區東漢中晚期常見的紋飾,為判斷陵園建築的年代提供了證據。

Q.新發現說明了什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認為,這些發現確認了高陵陵園及相關建築遺跡的存在,並且可能是內牆外壕的結構。這些建築遺跡的發現也說明高陵並非如文獻記載的完全「不封不樹」,而是肯定有地面建築。

此外,陵園壕溝南北寬93.4公尺,東西殘長70公尺,基槽寬度都在3公尺左右,說明陵園整體規模不大。這種規模與洛陽的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比明顯較小,說明陵園在當時顯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發現並認定的東漢諸侯王墓葬中,都未發現陵園遺跡,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園建築的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這可能與墓主曹操在東漢晚期的特殊地位有關。

最後,這證實了「毀陵」行為的存在。不過考古發現的漢代陵園建築如漢杜陵陵園、永城西漢梁王陵寢等往往都存在大量建築廢棄堆積,高陵陵園的這種現象相比之下就顯得比較特殊。研究團隊推測,這種現象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可能與曹丕的「毀陵」活動有關。

曹操高陵平面圖。
曹操高陵平面圖。

《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出於對其父曹操的尊重,不大可能在毀陵之後留下大片殘垣斷壁,應當會進行清理活動。高陵陵園發現的這種所有建築只剩基礎以下部分,並且幾乎無建築廢棄堆積的現象正符合這種特徵。同時,陵園壕溝內填土大部分也是經過仔細夯打,尤其是北部及東部壕溝十分明顯,顯然不是自然廢棄形成的堆積,與曹丕主導的這種性質比較特殊的「毀陵」行為也是吻合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