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運動 兩樣心境 香港與中國的情結糾葛

2014-10-05 11:55

? 人氣

歷經一番動蕩,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美聯社)

歷經一番動蕩,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美聯社)

如火如荼的香港佔中運動恰逢中國國慶假期,一個國家,兩種情緒,港人為「真普選」堅定示威。在此議題上,香港追求的是西方國家主張的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但除了以「民主」之名發聲,香港面對中國內地,有沒有其他情結糾葛的火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歷史脈絡來看,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定《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從此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在遠東的重要據點,對口中國的門戶。眾多資料描述,「當時英國接收的香港是個只有漁民和工人的海邊小鎮,在英國治理下慢慢發展成為貿易重鎮。之後由於英國統治,避開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起伏,一躍成為華南地區的國際貿易城市。」

在英國將近150年的統治下,香港的確建立起一股新的世界觀,西式建築、教育、娛樂、穿著、商貿行為……一切都是當時西方進步的象徵。但在政治上,推行民主選舉、代議政治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英國政府,並沒有賦予港人平等的參政權。根據英國殖民時期的法律《英皇制誥》(Hong Kong Letters Patent),港督一職由英國指派,而且歷任港督皆非「港人」。直到英國治理後期,才出台「港人治港」的理念和政策,但未完全落實。

禍福相倚的被殖民史

比較殖民時期與回歸後的香港,最常出現的辯論題目是:香港結束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結束「二等公民」的日子,在政治上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擁有更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英國治理時期並未平等對待港人,為何回歸後的香港仍對中國沒有好感?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用「比較優勢」的角度分析,認為英國治理香港的最後半個多世紀裡,絕大多數港人之所以不願意奮起反抗殖民主義,並不是因為殖民制度有多麽完美,而是因為中國內地長時期多種形式的大動亂—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等等。相較之下,香港的政治體制雖然被英國牢牢掌控,但至少老百姓能夠謀生、發財、圖進一步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經歷了混戰割據,內憂外患。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建政,經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人民生活水準降到谷底,國內局勢一片混亂。但是比鄰的香港持續進步開放,資本主義促進商業活動,形成蓬勃發展的強烈對比。中國內地是人間煉獄,香港則是避難所,兩地中間出現了一道玻璃牆。

1997年,香港正式回歸中國大陸。當時香港氣氛充斥恐懼與不安,對共產黨的各種不信任,深怕港人習慣的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將消失,恐懼私有財產遭到沒收,擔心失去自由……雖然中央政府宣稱香港50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當時仍引發一股登記移民、拋售房產的「離港」風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