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葛蒂瑪90高齡病逝

2014-07-14 23:30

? 人氣

南非小說巨匠葛蒂瑪,2006年墨西哥留影。(美聯社)

南非小說巨匠葛蒂瑪,2006年墨西哥留影。(美聯社)

南非偉大小說家、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蒂瑪(Nadine Gordimer),13日在約翰尼斯堡家中病逝,享壽90歲。葛蒂瑪長期關注政治,作品經常涉及南非白人惡名昭彰的種族隔離(Apartheid)政策,批判不遺餘力。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讚揚她:「透過精湛的史詩風格寫作,對人性做出偉大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葛蒂瑪的家人透過書面聲明表示,她是在睡夢中安詳離開,「她一生最關心的就是南非、南非的文化、南非的人民,以及南非不斷奮鬥的新民主進程。」

作品有如南非的明鏡

南非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ANC)也發表聲明,推崇葛蒂瑪是「一位無與倫比的文學巨匠,她終身的作品是我們的明鏡,也是一場對人性永無止境的追求。」

在種族隔離的年代,葛蒂瑪雖然是白人(阿非利卡人,Afrikaner),但痛恨這種剝奪黑人人性的制度,公開支持主張以暴力推翻南非白人政府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並加入曼德拉領導的ANC。葛蒂瑪曾說:「我在這塊土地上住了65年,非常清楚黑人長期以來克制暴力。我們白人要為此(黑人的暴力)負責。」

不可能視而不見的種族壓迫

葛蒂瑪曾說她原本並沒有刻意選擇種族隔離的題材,甚至在本質上並不熱中政治,然而她後來發現,如果要深入探討南非人民的生活,就必然會觸及種族壓迫的議題,她不可能視而不見。南非一直要到1994年,也就是葛蒂瑪榮膺諾貝爾獎3年之後,才讓種族隔離制度才走入歷史。

葛蒂瑪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說:「為了發現這個大千世界,我們首先必須全然感受自己的世界。對於自己所處的地方,我們必須徹底感受理解它的悲劇。」種族隔離制度下的愛、恨與友情,一直是她的寫作焦點。

葛蒂瑪身形嬌小、眼神清澈,雙親都是猶太人,父親伊西多爾(Isidore)是一位製錶匠與珠寶匠,從立陶宛移民南非,定居約翰尼斯堡附近的礦業城鎮史普林斯(Springs);母親漢娜(Hannah)來自英國倫敦。葛蒂瑪童年寂寞,9歲開始寫作,喜歡觀察父親店裡的顧客,以及鎮上的黑人移工。受到母親影響,她特別關注窮苦黑人的生活。

15歲那年,葛蒂瑪在文學雜誌上發表第一部作品,其靈感正是來自黑人遭到的羞辱。當時她看到黑人買衣服時,沒有付錢之前不准碰商品。警察會搜索白人家庭的黑人女傭區,檢查她們有無私藏黑人不得持有的酒類。

1951年,美國《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刊出葛蒂瑪的短篇小說〈亡靈守望者〉(A Watcher of the Dead),也開展出兩者的長期合作關係。葛蒂瑪曾說,短篇小說是當代最重要的文學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