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商業利益向中國低頭》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意刪文 學者痛批:重創名譽和正當性

2017-08-21 08:00

? 人氣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意中國要求,撤下《中國季刊》300多篇文章而引發爭議(翻攝臉書)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意中國要求,撤下《中國季刊》300多篇文章而引發爭議(翻攝臉書)

中國箝制言論自由,審查學術期刊眾所皆知,而成立超過480年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日前向中國政府低頭,同意把旗下研究中國的權威刊物《中國季刊》中300多篇文章與書評從網站上撤下,換取網站繼續在中國境內運作,對於劍橋大學出版社這種做法,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蘇利文則撰文批評,把商業利益看得比學術聲譽重要,只會損害出版社的名譽和正當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P)在1534年由時任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授權劍橋大學創立,至今已有483年歷史,而《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由自1960年創辦,並由CUP負責出版,且刊登論文及書評採取「雙盲」同行評審(Double-Blind Peer Review)制度,即作者及評審互相不知對方的匿名審稿模式,確認文章品質及用稿公正性。

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季刊》(網路截圖)
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季刊》(網路截圖)

對《中國季刊》開刀 中國要「殺雞儆猴」

《中國季刊》內容涵蓋中國及台灣近代各領域的研究,是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術權威刊物,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中國季刊》總編輯普林格爾(Tim Pringle)寫信告知編輯委員,表示CUP答應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電總局)的要求,從《中國季刊》中國網站上撤除300多篇文章與書評,確保CUP網站能繼續在中國境內運作。

被下架的文章內容多半與中國共產黨認定的敏感議題有關,像是文化大革命、天安門廣場、西藏、新疆、香港和台灣,且相關議題要追溯到1960年代,而出版第1本《中國季刊》的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史教授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他的主要研究即是文化大革命歷史。普林格爾還說,目前沒有其他研究中國的學術期刊被要求撤除敏感文章,因此中國拿《中國季刊》開刀是要「殺雞儆猴」。

文革、大饑荒、天安門全都不准提

普林格爾19日稱:「我們與其他刊物就此情況密切聯繫,他們表示同情,也感到憤慨,並願意與我們合作,避免讓情況惡化......任何具不同觀點的新歷史文章都會被視為敏感內容,中國共產黨已明確表示,他們不想要(有文章)重新評論1989年(天安門事件)、文化大革命及大饑荒(1959至1961年)。」他也擔心CUP下架文章,將會影響日後的投稿作業。

普林格爾強調,他會極力說服CUP在23日揭幕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向中國官員「採取最強烈立場,以維持學術自由」,而他也表示,擔心中國也對其他學術期刊下手,並稱對學術期刊進行審查是「可悲且令人遺憾」的行為,而中國學者的犧牲最多。《中國季刊》編輯委員之一的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則批評,CUP為了商業利益向中國低頭,只會損害學術聲譽。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