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願該「選校」還「選系」?心中有想法卻害怕做錯決定,過來人:選擇前先想幾個關鍵問題

2020-07-10 11:14

? 人氣

選填志願總是讓高中生們好糾結,究竟怎麼決定才是最客觀最正確的呢?(圖/zgl19931111@pixabay)

選填志願總是讓高中生們好糾結,究竟怎麼決定才是最客觀最正確的呢?(圖/zgl19931111@pixabay)

儘管大學指考錄取率維持在9成上下,但對於多數人來講,指考後的登記填選仍要兩難猶豫、躊躇交錯,不單單是指考填選,往後你的一天當中,都會遇到很多的選擇和決定,選擇我們早上要搭乘的車次,決定我們中午要吃的食物,判斷下午活動過後的結果。還沒有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的情況下都被制定下來,也難為了當學生們要替自己做出決定的時候,會有多大的反彈和內心裡的戰爭,在不熟悉和不熟練的習慣下,不容易帶來一個正確的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分幼童和成年老年,當人們面臨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現在或著以後的選擇時,要如何估算長遠後果做出決定,都需要練習,而且困難熟手。

面對

有時候,我們對於一個比較大件的作品無法看出它(或完成它)全貌的時候,往往最後表現在它面前只剩下呆坐的自己。如果這份作品是出自他人之手也許還好.....不,非但不是,而且這作品描繪的正是你自己。記得給自己一個期限,也記得要分派進度給自己。好的選擇也好,壞的選擇也行。

別讓大腦分泌藉口和理由來麻痺自己。

談一談

分數像褲襠裡的零錢,在我們打量櫥窗裡的商品之後,讓商品資訊化在心裡面。一是擁有它之後的美好,二是買不起它後的懊惱。可是志願的選擇和判斷複雜些,一來學系和興趣不透過實體化放在櫥窗架上告訴你,二來價值是對立的,碰到非實體化的物品時,我們也模糊了自己。好像是與好像不是朦朧地帶橫掛在中間。

和好朋友(或你尊敬的人)談一談,說說你的想法,你的好朋友也一定很樂意分享這幾年你在他眼中的自己,然後客觀地聽一聽,會幫助你在模糊之中,認識自己和有新的觀點。和父母親談一談,這部分會來得的激烈一點,但無可避免,也盡量不要氣餒。每個人的父母親都不斷地在努力說服自己的父母親,這是常態。父母親對於志願登記分發肯定比你來得實際和積極,他們職場上很多的心得和想法,會參與(或著干涉)你的選擇,討論並尊重他們的看法。

技術性上來講,父母親可能是你的將來四年學涯上的老闆,說服老闆和股東們不是輕活,但切記討論和尊重。

你的價值觀

通常,一些初階學程已經在高二前做好分類,然而未來一些基礎的學科並沒有讓名瑯滿目的科系有很大的差異性。好比,品質控制,離散數學,統計學,結構力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大部分的學科都還是或多少都有參雜其他的學程的內容,甚至是你必須應用其他學科的專長才能有所突破。假若你使用價值觀厭惡分類法,你一定不會在未來的學校或著工作得償所望。另外,在亞洲的文化上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表現的比較含蓄,我們把自己的價值觀擺在穿著上,與群體的價值觀一起同化。也有人把價值觀擺在心盒裡面,與同溫層一起取暖。

在群體價值和同儕間或許已經給了你對於日後志願既定的價值觀,不過讀書和工作從來就不會是件討人喜歡的事情,學校的生活和工作上的行為卻容易決定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不要高估你的價值觀,也不用低估你的價值。

客觀的立場

大一生、大二生休學率偏高,歸咎有經濟因素、興趣(與自我期許差距甚大)、學校生活上的不習慣、轉學與重考....等等,所以最後我們回到比較實際面的因素 。在你圈選志願時,藉由大致的分類來建立客觀的分數:

(圖/作者提供)
以上都是在選擇大學時該注意的事項。(圖/作者提供)

每一個項目替自己提出一到三個問題,並列選分數1到5分

例如 (以下提供一個問題做為參考)

(圖/作者提供)
客觀的評分能夠幫助高中生們做出選擇。(圖/作者提供)

保持冷靜編列問題和分數,誠實的回答自己,尤其是知道之後的開銷,盡早替自己做出規劃。

以上四個就是給學子們的建議,如果你覺得還缺少臨門一腳,仍舊心中有路,路上有霧的話。不妨三五好友相約直接走訪你志願名單列的學校,感受一下現場的氛圍,校門商圈附近的學生,研究室的氣氛;申請臨時借閱證,閱覽學校的圖書館。

觀察看看,仔細想想,一定能夠解答你心目中猶豫的。然後作一個讓自己信服的選擇,也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曾任扳手和起子工人,後來離開大船暫泊港口,用塑膠袋包著夢想,前往新的目的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