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財團資本並不一定是壞事」何榮幸:把媒體當成為我服務的工具才是危害

2017-04-22 20:14

? 人氣

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補充,單一財團資本並不一定是壞事,當社會文化有很強的媒體自律,不允許單一捐款者對媒體做出非專業干預,慈善資本就是好事。(盧逸峰攝)

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補充,單一財團資本並不一定是壞事,當社會文化有很強的媒體自律,不允許單一捐款者對媒體做出非專業干預,慈善資本就是好事。(盧逸峰攝)

龍應台基金會今(22)日舉辦「思沙龍」講座,邀請到《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輯何榮幸演講,會後QA時間有民眾提問,新媒體成立是否能脫離傳統媒體對於大財團的倚賴?何榮幸回應,美國調查報導媒體PROPUBLICA就是單一家族基金會投入的慈善資本,足以讓它得到3次普立茲新聞獎;沙龍主持人、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也補充,《經濟學人》雜誌資本主就是菲亞特集團,但新聞獨立舉世、董事會無法影響總編輯任選,「重要的是財團對於媒體本身的尊重,不只是錢的來源,而是錢怎麼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榮幸補充,單一財團資本並不一定是壞事,當社會文化有很強的媒體自律,不允許單一捐款者對媒體做出非專業干預,慈善資本就是好事,如果這個社會有錢人捐款或擁有媒體想的就是為我服務的工具,才是大財團對媒體的危害。

日本集體主義與群性興盛 網媒不易發展

王文靜也提問,為何日本人在紙本的深度報導仍具影響力?何榮幸回應,日本紙本萎縮相對慢、能維持一定訂報量,有其特性,日本集體主義與群性興盛,彼此會有很多約束,不像台媒會把所有新聞放在網路上,這是知識有價的公民素質;但另一方面,日本也受集體主義影響,不容易有調查或是揭弊,批判力量缺乏,批判往往被認為是脫序行為,這也是為何一直到最近安倍政府對於媒體的打壓,日本的調查新聞才開始出現。

20170422-【思沙龍】顛覆真相! 媒體如何繼續做民主柱石 ? 由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主持。(盧逸峰攝)
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提問,為何日本人在紙本的深度報導仍具影響力。(盧逸峰攝)

何榮幸也說,台灣屬於中間,深受歐美影響,大多數傾向個人主義,但也受到日治時期或是民族文化有其集體主義,願意在某些事情做出集體貢獻,他相信有機會激發兩者之間的折衝。

另有民眾提問,如果台灣政府如同新加坡政府給予媒體更多監管,是不是假新聞有可能變得更少?何榮幸認為「剛好相反」,新加坡沒有獨立媒體的事情本來就是令人失望,政府介入媒體監管更強,短期能達到一時效果,但長期引發的言論自由的侵害與打壓,醞釀的不滿都會付出更慘痛代價,政府可以協助、協調臉書跟專業媒體成擔負更多假新聞查核的責任,但如果超出這條線,付出的代價會得不償失。

短篇文章點閱率高 長篇文章易分享

有民眾問到「用戶閱讀習慣改變對於深度報導的重振有何影響」,做為報導者總編輯的何榮幸顯然感受很深,雖然沒有太樂觀,但並不悲觀,他坦言,網路上短篇文章點閱率較長篇文章高,「但在轉寄跟分享與點閱並不是一致」。

20170422-【思沙龍】顛覆真相! 媒體如何繼續做民主柱石 ? 邀請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進行演講。(盧逸峰攝)
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坦言,網路上短篇文章點閱率較長篇文章高,「但在轉寄跟分享與點閱並不是一致」。(盧逸峰攝)

何榮幸解釋,《紐約時報》被點閱率做多的文章是1000英文字元以下沒錯,但被轉寄分享最多的是3000字元以上,也就是想看什麼文章跟轉寄文章是兩件事,「社會媒體洪流是展演場域」,何榮幸妙喻,網友可能會想看「波多野結衣」的文章,但不會轉貼出去,畢竟這是一個社群共享的時代,「如果是調查的文章,能夠引起共鳴,轉寄分享一定會很好看」,報導者後台的數據呈現也是如此,如同去年的「遠洋漁業」專題報導,只要被轉寄分享,就有價值、意義與影響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