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戰略 布局未來能源話語權

2014-11-21 09:52

? 人氣

習近平19日在澳洲訪視中國考察船「雪龍」號(新華社)

習近平19日在澳洲訪視中國考察船「雪龍」號(新華社)

中國南極考察30周年恰逢習近平訪澳之行,習近平18日在澳洲霍巴特港登上正在執行「第31次南極考察」的中國考察船「雪龍」號,引起國際關注中國在南極布局的動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較歐美及紐澳等國家於19世紀便陸續探索南極大陸,中國起步屬晚,1984年11月20日首次向南極派出科考隊,為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起點。

30年已過,綜覽中國的極地成績,除科研考察,也支援營救任務。如今,中國同美國、法國、俄羅斯,在南極擁有獨特研究條件的「四點」各據一方:美國拿下「極點」,建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法國在「磁點」建迪蒙•迪維爾站(Dumont d'Urville),為南極最適合觀測地磁變化的地點;俄羅斯則於「冰點」測得-89℃的全球最低氣溫,建東方站(亦稱沃斯托克站,Станция Восток)。

中國擬於「最高點」-冰穹A,新建第五個科考站。冰穹A地區堪稱全球最佳天文觀測點,可觀測時間長,且晴空時間高達90%以上;其次是大氣稀薄,晴冷、乾燥、塵埃少,風速小,適合用望遠鏡進行觀測;此區是南極海拔最高的地區,同時是全球天空視角最大的地點,可極大提高觀測效率。

南極為何誘人?

南極吸引全球近30個國家在此建立永久性的科學考察基地,之所以誘人,除了此地主權不屬任何國家,各國可在此活動及進行研究;無污染、天空清澈、寧靜無噪音、幾乎無電波干擾等天然條件,是進行氣象、物理、地球科學等研究,以及衛星跟蹤、建立秘密監視網絡、遙控進攻性武器系統的理想地點。

南極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令各國垂涎的另一大因素。南極周圍海域的地質屬沉積盆地,石油儲藏估計有500億至1000億桶,天然氣儲備則達到3萬億-5萬億立方米;可燃冰儲量更勝石油和天然氣,轉換為實用能源後價值可觀;南極冰蓋擁有的淡水儲量超過地球上的70%,占世界總水量的2%,在可用淡水資源匱乏的未來,南極成了各國近在眼前的「大水庫」。此外,南極還富含上千億噸的高品質的煤炭、海洋生物資源、各類金屬礦藏等。

這些寶貴的天然資源到目前之所以仍能安全保存,除了因南極的地質特徵,在現實上為開發帶來極高難度,《南極條約》也約束各國,限制南極資源的開發。

中國在擴大南極話語權

《南極條約》限制不得開採南極資源,各國遵守卻也不停擴張科研據點和南極研究計畫。諸多專家認為,此限制會面臨越來越多壓力,甚至在幾十年內就會被推翻。

中國同其他國家一樣行動,或因大國身分更受關注和評論。美國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 - 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網站)曾分析,認為中國持續擴大其在南極的存在感,是在布局未來能夠開發南極的潛在資源。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學教授布萊迪(Anne-Marie Brady)指出,「中國在南極打的是持久戰」,作為能源匱乏的國家,中國對於南北極的資源開採有高度興趣,其他範圍可涵蓋礦產、生物探勘、尋找科研基地、漁業、旅遊等。

美媒也曾報導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建高頻雷達是為了破壞美國的間諜衛星。中方表明是用於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美方仍貼上「軍事用意」標籤,因為美國偵察衛星多數要經過南極上空,一旦雷達發射反間諜光束,就可以對美國的衛星形成干擾或破壞。

剛展開的第31次南極考察,任務之一是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籌建一個固定翼機場,以解決目前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侖站之間的人員和貨物運輸難題。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先前警告說,一些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國家,包括中國,擁有把其迅速擴張的基地考察行動軍事化的潛力。

不論動機為何,中國勢力深入南極,將會在未來南極開發的各國對話上發揮影響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