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台灣烏魚產量創新低 學者發現「這件事」是關鍵原因

2019-11-10 08:10

? 人氣

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李明安(見圖)建議,永續漁業方展的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公民責任上,讓人們重視永續漁業與海洋。(簡必丞攝)

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李明安(見圖)建議,永續漁業方展的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公民責任上,讓人們重視永續漁業與海洋。(簡必丞攝)

誰是世界上最會抓秋刀魚的國家?不說,或許你會以為是日本,但事實上靠著先進的捕撈技術,自2013年起,台灣捕撈秋刀魚的數量已是全球之最,年平均補量超過16萬噸。反觀日本,從2015年開始,漁獲量就一直低於15萬公噸,導致許多加工廠和餐廳都面臨缺貨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是什麼原因讓日本人抓不到秋刀魚?「氣候變遷」或許就是問題的關鍵!

龍應台基金會9日舉辦思沙龍講座,邀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李明安、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楊惟任,以「海洋變成戰場」為題,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漁業資源分布以及全球戰略,並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邱文彥擔任主持人。

20191109-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李明安(左至右)、英國Warwick大學政治學暨國際關係博士楊惟任、前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9日出席思沙龍講座:海洋變成戰場— 從「扇貝之戰」到「鯷魚之爭」談起。(簡必丞攝)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李明安(左至右)、英國Warwick大學政治學暨國際關係博士楊惟任、前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9日出席思沙龍講座。(簡必丞攝)

談到氣候變遷議題,李明安指出,當氣候產生異常,魚的迴游路線就有可能出現改道的現象,進而改變漁場分布,讓漁民面臨嚴重的生計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開展了新型態的海洋競爭,舉凡英法「扇貝」之戰、北太平洋「秋刀魚」衝突與南大西洋「魷魚」之爭,也在這波的競逐中產生。

李明安表示,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提出氣候變遷對於海洋的影響,事實上,氣候變遷的狀況已經接近「轉折點」,一旦超過轉折點,變遷的狀況會變成不可逆,過去盛況將一去不復返。而海洋身為一個生態系,所有的改變都是彼此牽連,「鯷魚之爭」的背後,其實就顯示一整個生態系的改變。

台灣海域水溫達新高點 「烏金」盛況恐不再

雖然前述提到,台灣因為氣候變遷「因禍得福」,躍居全球捕撈最多秋刀魚的國家,但30年來的近海漁獲量卻銳減75%,以烏魚為例,1985年產量有250萬尾,到了2010年只剩4萬多尾,創下歷史新低的紀錄。

李明安觀察到,儘管烏魚的捕獲量近年又稍見增長,可是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過去冬天在台灣西南部的烏魚,現在捕獲的區域開始往北移,原因是台灣海域的水溫已達近20年的高點,「烏魚未來應該還是會來,但是產量可能會受影響,漁場的地點也移到台中附近,跟過去不一樣了。」

20191009-王功漁港位於台灣彰化縣芳苑鄉王功西濱沿海,瀕臨台灣海峽,居民大多以近海捕魚及沿海養殖為主,出產蚵仔、鰻魚、蝦、蛤蜊、文蛤、烏魚子等。(取自聆曦@flickr/CC BY-SA 2.0)
台灣西南沿海,昔日盛產烏魚等漁產,如今卻面臨氣候變遷影響。圖為王功漁港。(取自聆曦@flickr/CC BY-SA 2.0)

台灣漁業面臨的困境,其實氣候變遷以及過度捕撈都是問題之一。李明安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估,未來台灣周邊海域的暖化趨勢必然會持續,且衝擊會更大、更全面,影響所及不只漁場分布的改變及捕獲量降低,還包括捕獲量變動加劇、海上作業危險性提升、漁港設施的維護成本也會有所提高。

當魚群受到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外來種入侵等人為因素影響,台灣漁獲也會逐漸被小體型、短生命週期的魚類取代,漁業資源更形脆弱。

改變市場從消費者開始

李明安表示,國際上對於類似問題都有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包含運用科技進行資源管理,推重海洋治理;改善現有的捕捉技術、觀念;食用養殖漁業,讓海洋得以休養等,但永續漁業發展的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公民責任上,必須從消費者端開始教育,讓人們重視永續漁業與海洋,繼而影響市場,市場就會引導生產端的捕撈,「永續漁業不是漁民的責任,是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努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朱冠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