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921大地震20周年:台灣對防震做了哪些努力、還有哪些不足

2019-09-21 08:00

? 人氣

2415人在地震中過世。(BBC中文網)

2415人在地震中過世。(BBC中文網)

1999年9月21日凌晨的天搖地動,更帶走2415條人命,致超過1萬人受傷,10萬多棟房屋倒塌。那一夜,持續102秒的搖晃、上百次的餘震,緊接著樓塌、人亡、驚恐與悲傷,那是台灣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921大地震」廿年週年,曾震碎的心靈逐漸恢復,揮別悲痛後,島上防震設施又改進多少了呢?BBC中文試圖通過訪問學者和專家給出相應答案。

與時間賽跑的地震預警

9月21日廿週年前夕,台北聚集逾500位來自31國的海內外學者,紀念921大地震,召開針對地震防災、減災等相關議題的研討會。

其中受到高度關注的是能爭取逃命時間的「地震預警」,台灣目前在地震預警上是以偵測傳遞較快、會造成上下震動的縱波(P波)為主,這樣讓警報在會造成左右搖晃、殺傷力較強的橫波(S波)抵達前發出。

.

台灣大學教授吳逸民表示,二十年間的從有到無,目前在台灣本島陸地的地震,公眾約莫震後15秒能收到通知,隨著科技發展,未來預警秒數還會持續縮短。

地震速報系統觀測儀器現從16位元系統提升至24位元系統,可提供更精細的觀測資料,有利於地震波相判讀與中小型規模地震解析。他說,20年前能夠偵測到的地震最多1萬多個,但到現在,1年能偵測到的地震就有超過4萬個。

他也指出,短短的黃金救命秒數,可能只對居住在一、二樓的民眾逃生較有幫助,但他強調在救災、產業、經濟、交通上卻非常重要。

他向BBC中文表示:「在短時間得到地震資訊,就能立即評估災害有多大。」並強調,預警技術對政府單位評估災情、部署救災都很有效。並說,該技術若配合大樓電梯即時停止運作,到最近樓層打開,也能減少消防人員救援受困電梯的數量,把人力放在更需要救援的人身上。

在產業上,他舉例,像是科技業廠房若能在強震發生前,因為預警技術即時通知而能提前關閉機器、暫停生產線,也能減少金錢損失。

台灣有媒體分析,以「921大地震」為例,距離震央僅52公里的台中市,能在搖晃前7秒收到通知,而距離震央152公里的台北市則有多達31秒的時間可以求生。台灣國家地震中心研究員林沛暘表示,台灣的國中小地震預警系統,花了三年時間,今年已經全面完成設置,會在地震發生時,透過廣播發佈預警。

灣設置有631個強震觀測站、距離斷層帶最近的不到7公尺。 吳逸民透露,台灣的地震預警系統「發展的早、運用的晚」。他指出台灣早在「921大地震前」1995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比日本還早了快5年,但相關單位始終沒有運用該技術。

他猜測,可能主管單位是擔心責任,輿論壓力,而始終不敢運用該技術,直到日本2011年311強震,預警系統發揮強大效果,才在2016年逐漸強化使用該技術。

如今,吳逸民自信的說,台灣的地震預警技術發展在全球可稱「前段班」,也把技術帶到韓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分享經驗。

隱患猶在 ─ 商圈裏的老舊建築

台灣《聯合報》引用國家地震中心推估,若「921大地震」在2019年發生,將造成3564人傷亡、32775間房屋倒塌。過去,該中心也曾模擬,若台北發生規模6.2、深度10公里的強震,台北市及新北市最多可能會有4800戶房屋倒塌。

林沛暘直言,會發生重大傷亡的原因就是老建築太多,他向BBC中文指出:「礙於法規,實際執行困難度,像是社區會大樓住戶整合困難,若要補強或重建真的很難。」

根據統計,台灣仍有410萬戶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房屋。結構技師、土木工程博士蔡榮根,曾在2018年《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的文章中指出,70年代的房子還沒有嚴謹的耐震設計規範,但大部分是5樓以下,隔間磚牆多,能發揮抗震作用。

不過,大台北地區因為商業發展,很多老舊建築的1、2樓磚牆被任意拆除作為賣場、超商、餐廳等,而成了有重大耐震缺陷的建築。他稱:「大地震來時,1、2樓少了原來的磚牆來分擔震度,地震衝擊只由原先抗震設計就不足的柱子來承受,這就非常令人擔心。」

為了評估建築的耐震力,台灣營建署2014年開始輔導私有建築做耐震評估,當局2016開始實施「耐震安檢」等相關計劃,直至去年,2018年2月還針對老舊建物「耐震安檢」提出策略,預計四年投入新台幣60億執行。

但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完成率並不高。《經濟日報》曾分析執行率不高,是因為民眾擔憂,萬一檢測後真的為耐震度不足的建物,恐影響房價。

.
「每次的地震都是不一樣的特性,對地震學家而言,要認真的看待且仔細分析。」

研究員林沛暘建議,法規應該可以修正至先能補強建築,確認不會倒塌就能減少傷亡,「補強的部分都著重在1、2樓,牽扯的人比較少,成功率也比較大。」

私有老建築要逐一檢測、修補,看似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林沛暘表示在校舍補強方面,過去十幾年做得較為成功。他說:「耐震補強費用是重建的十分之一,非常經濟。」

「921大地震」共造成1546棟學校毀損,293間學校需要重建,還有8600棟校舍經過評估後,需要補強耐震度,台當局預計今年底將會全面完成。

「921大地震」後,台灣政府修訂法規提高建物耐震標凖,所以921地震以後的新建物普遍能抗震,根據規定,耐震度必須達到五級。

台灣某建設公司負責人陳信安對BBC中文表示:「921大地震是個分水嶺,之後的建築耐震係數增加,因此使用的鋼筋量也會增加,」他並透露,民眾看屋時都非常重視房屋的抗震能力。

陳信安說,台灣各區域的防震係數並不同,建設公司必須符合法規標凖,另外也可能會以增加防震墊、加深基樁、增加混泥土的抗壓強度或在牆壁中間增加橫樑或鋼樑,以提升建築的耐震力。

過去廿十年,台灣在地震研究上更為深入、比起「921大地震」前,防震意識也增加不少,但教授吳逸民提醒,每次的地震都是有不一樣的特性,對地震學家而言,要認真的看待且仔細分析。而對一般民眾,他則強調:「面對自然災害,不要太有自信,絶對要審慎以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