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MR……虛擬世界能做什麼?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2016-04-27 19:00

? 人氣

春季電腦展配圖,民眾體驗VR虛擬實境(葉信菉攝)

春季電腦展配圖,民眾體驗VR虛擬實境(葉信菉攝)

隨著阿里巴巴、騰訊等行業巨頭的進入,虛擬實境概念近期在中國明顯升溫。然而,什麼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它能做什麼?產業發展如何?現在的火熱是資本市場的炒作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華社近期就此進行調研,試圖還原真實的虛擬實境產業圖景。

什麼是虛擬實境?

不管是業界還是學界,目前都難以統一概念。但他們大多認為虛擬實境是這樣的一種技術:它利用頭盔顯示器覆蓋眼睛視線,使你看不到現實世界,沉浸在顯示器畫面中。

「虛擬實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沉浸、交互。」全國資訊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高級工程師王聰說,VR技術一定會讓人們感覺沉浸在虛擬的數位世界中;人們可以與虛擬的世界通過一定的方式相互影響。

如何理解沉浸?以一場足球賽視頻為例,傳統的電視,你不可能看到攝像機背後的畫面;VR足球視頻裏,你可以和隊員們站在一起,跟他們一起跑動,只用一個轉身,就可以看到背後的球員在幹嗎,一如你就在足球場。

如何理解交互?還是以這場足球賽為例,只是現在,你除了看看,還能和他們一起搶球了。

與虛擬實境技術將現實世界數位化的路徑不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是將數位投射於真實世界。

比如,谷歌眼鏡就是一款擴增實境產品,它能在你看到一幢寫字樓時,在你眼前顯示什麼單位在這裏辦公等許多資訊。

「不管是擴增實境還是虛擬實境,最終的指向都是『唯一真實』。」北京末元科技有限公司CEO姜威說,到那個時候,人們很難分清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區別。

當然,根據現有技術,人們還無法想像這「唯一真實」的到來要多久,雖然有些人已經將其定義為混合現實(Mixture Reality)。

而對於這未來技術可能引起的社會倫理變化、法律規範不足等擔憂。王聰表示,技術還遠未達到如此成熟,不必過早地擔心這些問題。

技術、內容不足仍是產業掣肘

雖然VR概念火熱,但記者走訪中國十餘家硬體製造、軟體發展企業發現,大多數企業不能提供成熟的VR產品。硬體技術沒有質變的突破、內容生產極度匱乏,仍是產業發展的掣肘。

從技術上看,現有的硬體計算能力離虛擬實境技術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如果計算能力跟不上,你就看不到快速刷新的精緻畫面,戴上頭盔後,你就會感到暈眩,還會感歎畫質真差。

「目前中國有100多家VR頭盔製造商,但真正能製造頭盔的只有30來家,製造出來又能商品化的就更少了。」據姜威瞭解,中國VR頭盔廠商並不具備高端技術,佩戴體驗也較差。

VR內容更是缺乏。艾瑞諮詢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國有VR影視約2700款,其中非全景3D視頻和全景視頻各占一半。業界認為,真正的VR影視應比3D和全景視頻更沉浸、更交互。

「就像買了電視機卻沒有電視節目,電視的銷路必定會受到影響。現在的VR硬體普及度不高,跟內容缺乏有很大關係。」王聰說,但也像電視節目和電視一樣,VR內容製造商和硬體製造商會相互促進,生產更多體驗更好的VR產品。

「隨著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企業的進入,中小企業的產品不斷完善,中國的VR產業會持續發展。」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說,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VR產業最早會在2018年上半年暴發行情。

市場雖大仍需好技術支援

業界人士通常將VR技術類比互聯網技術,認為當VR技術與各行各業結合後,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給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想要在市場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足夠好的技術儲備。

據艾瑞諮詢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的VR設備出貨量將達到820萬台,用戶量超過2500萬人。以VR電腦一體機每個3000元,移動VR每個2000元計算,當年中國VR硬體規模將達到64億元。

「如果VR在各行各業都擁有成熟的商業化應用,VR市場將不可想像。」指揮家(廈門)科技有限公司CEO曾子轅說,現在的VR技術相當於2005年的智慧手機,雖然還不完善,但已經可以讓人想像對社會的改變了。

市場雖大,沒有好產品也不行。「隨著全球巨頭企業布局消費者領域,現在很多沒有技術儲備、玩概念講故事的企業都會被淘汰。」姜威說,這些巨頭企業布局VR市場的關鍵期就在今年下半年。

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技術。「未來的競爭就是知識的競爭,誰擁有更多的專利、標準,誰在市場上就更有主動權。」北京銳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鄭屹說,虛擬實境需要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電腦圖形、光學等眾多學科知識,中國企業可以選擇一些「關鍵點」做突破。

姜威認為,與海外相比,雖然中國企業在作業系統、硬體設備、內容製作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但中國企業在這輪VR浪潮中的布局,並不比國際巨頭企業慢太多,中國有機會在這次VR技術浪潮中不掉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