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汽車生產供過於求,政府為何還積極鼓勵造車?

2024-04-30 12:13

? 人氣

中國官員稱,對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批評是不公平的,中國汽車具有創新性,而且物有所值——許多汽車產業專家和外國車企高管也持這樣的觀點。美國也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利用政府支持性舉措來促進本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而中國已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對該法案提出了質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汽車行業正處於擴張模式,即使國內銷售成長已經放緩。

中國最大的汽車展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Auto China)上周四開幕,近300款電動車和插電式汽車參展。其中包括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Xiaomi)推出的一款運動型電動轎車;小米剛剛進入汽車製造領域,計劃今年交付10萬輛汽車。

釋放「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府很早以前就希望電動車成為主導產業,許多地方政府競相發展能創造就業的新車企。

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中國經濟其他領域陷入停滯,以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呼籲地方領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新車企的緊迫性有所增加。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政策界的一句口號,是指需要促進高價值製造業的發展。

總部位於德國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今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包括為汽車製造商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和折扣價格的鋼材和電池。

該研究所援引比亞迪的年報稱,比亞迪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獲得了約35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該公司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員Scott Kennedy提供的最新估算,從2009年到2022年,中國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總額約為1730億美元,包括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AlixPartners的Dyer稱,去年中國市場上只有四個電動車品牌的銷量超過40萬輛,根據特斯拉(Tesla)的歷史財務數據,40萬輛銷量被視為電動車的盈虧平衡點。這四個電動車品牌分別是比亞迪(BYD)、特斯拉、埃安(Aion)和五菱(Wuling)。

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動車企先後倒閉,高層官員在公開場合不時作出該行業需要進一步整合的表態。

今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中國將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