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自己是選股大師,他為何推薦投資低費用的標普500ETF?

2024-05-03 10:20

? 人氣

這種策略看起來或許有點怪,但巴菲特早已發現:不論再精明的華爾街專業人士,選擇金融證券都有看走眼的時候。另一方面,既然基金經理公司的收費這麼高,他們必須能狠狠擊敗市場基準,才能讓投資人收支平衡。用運動比賽的話來說:投資人選了昂貴的主動管理基金,每場比賽就已先失一分;這檔基金接下來至少必須贏回兩分,才能讓投資人得到回報。問題是,我們似乎沒辦法找到總是能贏至少兩分的團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據公正無私,它告訴我們:或許有人能風生水起幾年,但長期都能維持同樣水準的人鳳毛麟角。雖然不同國家和不同市場的統計數字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能擊敗市場基準十年以上的主動基金只有10%到20%。換句話說:投資路艱險難行,懶惰一點選擇便宜的被動基金,反而比較有利。

無論如何,1970年代還沒什麼人知道這個數據,「指數型投資」(index investing)也才剛剛出現。這種「不必多做功課,照抄股市就好」的主張,讓金融業許多人嗤之以鼻。對《郵報》來說,用這麼離經叛道的辦法管理退休基金似乎太冒險,最後還是委託給巴菲特親自推薦的幾家公司。

在許多企業的退休金計畫面臨困境的此刻,《郵報》的退休金制度仍能運作無礙,巴菲特的深謀遠慮厥功甚偉。事後來看,巴菲特審慎肯定這種單純模仿股市的新創基金,可謂先知先覺。數十年後,這份信心更讓他贏得投資界的世紀賭局。

金融業向來比一般企業更懂得發明能斂財的新產品,指數型基金是少數例外。它是一群自嘲為金融業叛徒和異端的人的心血結晶,一開始非常不被看好。然而,在這個世界各地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時代,它卻在短短幾十年間發揮了正面效應,鼓舞無數人心。

不過,指數型基金基本上是新技術,新技術一定會出現非預期結果,而這些結果未必都是正面的。隨著指數型投資日益成長,原本對它的嘲諷也變成憂心、甚至恐懼,質疑的聲浪在過去十年越來越大。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艾略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執行長保羅・辛格(Paul Singer)甚至說被動投資已經成「斑」(blob),「有吞噬資本主義之虞」。

「我們一直能看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例子。有的想法或靈感原本還不錯,後來卻因為延伸太過,變得像自己的諷刺畫,甚至產生反效果——被動投資可能也會如此。」辛格在2017年給投資人的信中這樣寫道。

辛格並不是客觀中立的觀察者。指數型基金一方面對避險基金長年以來的高額收費形成壓力,另一方面也讓艾略特管理公司熟悉的商業模式變得複雜,令辛格十分頭痛。然而,雖然他的批評稍嫌尖刻,卻不是無的放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