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星球》沿著西濱海岸線一路向北,從台南水晶教堂玩到嘉義高跟鞋教堂

2016-03-13 11:30

? 人氣

台南北門水晶教堂成了外拍熱門景點!(攝/翁子恒)

台南北門水晶教堂成了外拍熱門景點!(攝/翁子恒)

雲嘉南濱海是一段用蚵架、鹽田與魚塭串連起來的海岸線,來這裡走走吧!感受台灣西濱明媚,充滿人情與樂事的風味。

北門一覽井仔腳鹽田之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舊稱「瀨東場」的井仔腳鹽田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其歷史可追溯到早年先民從鳳山庄大林蒲(今高雄小港)的闢場,然而鹽田幾經水患毀壞遷移,最後在1818年遷到北門而延續至今,因此也沿用了「瀨東場」舊名。

井仔腳因產鹽品質精良,日治時期甚至曾與布袋洲南鹽場的產鹽一同外銷日本,然而這座老鹽田曾在2000年廢曬,直到2003年才恢復部分復曬。後來經過政府與民間單位合作,聘請退休老鹽工協助維護鹽田設施,如今的鹽田除了生產鹽,更保留幾個鹽池讓遊客親自體驗,讓人不只是遠觀,還能親自走進這片美景。

夕陽西下時,若是天氣狀況良好,火紅的晚霞倒映在鹽田結晶池裡,是另一種光景的水天一色,也吸引不少攝影好手,來到這裡,不妨登上三層樓高的觀景台俯視鹽田,或在開放給遊客的結晶池裡用腳體驗瓦盤鹽田的觸感,當然,如果你還有興致,不妨往河堤走去,那裡的潟湖與蚵棚夕照,絕對不亞於鹽田美景帶來的震撼。

● 周一至周日09:30 至17:30為自由參訪時間,亦可於十天前申請付費導覽;06-786-1629;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西南郊。

北門暢遊幸福園地 水晶教堂

北門在上個世紀曾經是洗滌鹽工場,走過一甲子時光後沉寂數年,在雲嘉南風管處的打造下,化身充滿幸福符號的婚紗美地,而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水晶教堂了。這座半開放式的教堂以白色鋼骨為主結構,鑲上大片水晶窗,矗立於淺水島上,在平靜無波的水面上映出倒影,每種角度都有不同風情,清晨有靜謐的美,黃昏時若天氣清朗,紅艷而變幻多端的晚霞襯著教堂,更讓許多遊客目不轉睛。

除了水晶教堂,北門市區的洗滌鹽工場(現為雲嘉南風管處辦公室)周邊也有一系列的婚紗造景,地中海風格的鐘樓、歐式風格的彩繪牆,幸福與愛的元素隨處可見,還有復古的錢來也雜貨店以及充滿歷史感的北門嶼基督教會,也讓這座婚紗基地平添更豐富的元素。

水晶教堂
幸福園地水晶教堂(攝/翁子恒)

● 台南市北門區舊埕200號(北門遊客中心)。

北門西濱道地好滋味 西瓜綿虱目魚湯

雲嘉南濱海的魚塭,養出了品質極佳的虱目魚,自當地人自然也有獨特的料理手法,而西瓜綿虱目魚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西瓜綿是種植西瓜時,疏果所淘汰掉的小型瓜果。早期的人們惜福,捨不得丟棄,於是拿來再利用,醃製就是其中一途。製作西瓜綿的步驟不算繁複,削皮、切片,滾水煮過以後,再加鹽並重壓一個禮拜,便成了清脆爽口、味道酸甘甜的西瓜綿。這項食材和虱目魚搭配起來,不僅去腥開胃,更用微酸的口味提出了湯頭與魚肉的鮮甜。

嫁來北門的洪媽媽因為擁有一身好廚藝,十多年前常有朋友帶著虱目魚來拜託洪媽媽料理,好的天分自然不會被埋沒,沒多久,洪媽媽的鹽鄉民宿也正式多了餐廳,用一桌又一桌的新鮮料理滿足每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而這項原本在雲嘉南屬於家常料理的湯品,成了洪媽媽餐廳裡的主打,甚至還曾北上參加美食展,征服了許多人的味蕾。

虱目魚香腸也是北門一帶常見的料理,洪媽媽用魚肉六、豬肉三、豬腸一的比例做成虱目魚香腸,讓一般人習慣的豬肉香腸裡多了虱目魚鮮味,也多了彈性,同樣是來到鹽鄉民宿,不容錯過的風味料理。

西濱道地好滋味 西瓜綿虱目魚湯 (攝/翁子恒)
西瓜綿虱目魚湯和虱目魚香腸(攝/翁子恒)

● 西瓜綿虱目魚湯200元(小份);06-786-2643;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井仔腳57 號。

北門挑戰黑暗極限 探洞冒險

你或許沒有想過,只要一間半個籃球場大的房間,也能夠徹底激發出心中對黑暗的恐懼─或是勇氣。

試著想像這樣的場景,你全副武裝,鑽進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洞穴裡,洞穴大小僅容一人匍匐前行,所以你無法敞開雙臂,也很難抬起頭或轉頭,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上手腳並用地爬行,並靠著頭燈發出的唯一光源,在三不五時出現的岔路口前判斷往前、往左、往右,甚至往上或往下。每個新的岔路,都可能會帶著你爬出彎彎繞繞的黑暗洞穴,但也可能讓你在狹小的洞穴中待得更久,激發更多恐懼,這是財團法人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外展)在北門設置的探洞冒險,也堪稱北門最刺激的一項活動。

外展於2014年在北門設立據點,旨在服務偏鄉兒童,推行海洋等環境教育,也推出了體驗獨木舟行程,讓遊客在外展據點旁的大鹽池划獨木舟,然而,最刺激也最值得體驗的,莫過於探洞冒險。

這座亞洲唯一的探洞,以模擬實境的方式打造出一座人工大型洞穴,外觀看來就像是個超大型房間,然而房間內部布滿立體且彎彎繞繞的狹窄洞穴,路線長度達112公尺,讓人眼花撩亂,還好,裡頭也設計了三個小型洞穴供玩家休息,沿途的人造石壁上還有模擬史前壁畫的彩繪,更營造出身歷其境的真實感。

即便知道這都是人工場景,但當我們當置身狹窄黑暗的洞穴,並努力尋找出路時,驚悚刺激的感覺一點也不亞於凡爾納在《地心歷險記》描述的場景。想要鑽進去之前,先鼓足勇氣,深吸一口氣,準備好了,就努力尋找出路吧!

模擬實境探洞冒險 (攝/翁子恒)
模擬實境方式打造人工大型洞穴(攝/翁子恒)

●探洞及獨木舟體驗每半小時250元;06 7860398;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井仔腳53-1號。

北門走進雙春 水漾森林祕境

台南最北邊,界於八掌溪、急水溪之間的海濱地區,擁有一片廣大沙灘地形及豐富的紅樹林生態,有趣的是,在紅樹林當中,又有一片與南投忘憂森林景色相近的林子,寥寥枯木矗立在水上,在一片綠意背景中透露著幾許清寂與詩意,這正是雙春濱海遊憩區近年最受人矚目的焦點,水樣森林。

這片枯木原本是長在海邊的防風林,因為造林失敗,加上地面積水一直未退,逐漸形成如今的景緻,也意外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取景。

除了水漾森林,雙春濱海遊憩區還規劃了南北兩條濕地生態木棧道,因應近年來的露營風潮,園區內也有一塊露營場地,距離水漾森林或沙灘都是幾步之遙。接著正準備開發的竹筏遊紅樹林行程,更可以見識到這片紅樹林之美。

●全票100元,可於商品區或餐酒館折抵50元消費;06-786-5355;台南市北門區雙春73-10 號。

布袋踏水尋鹽 洲南鹽場

「當時這裡還是一片蒼海,沒有鹽田,嚴格說來,是鹽田在廢曬後荒廢、回復自然狀態了。」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專案經理劉智熒拿著測量海水鹹度的波美計,領著我們走在鹽田結晶池的田埂間。她一面解釋著洲南鹽場的歷史脈絡,也一面示範如何使用波美計測試各個池子裡不同的海水鹽度。涼涼的風吹在臉上,腳踏著泥土地,遠方不時傳來各種冬候鳥覓食的動靜,暖暖冬陽下的洲南鹽場就像是個靜謐的水塘公園,一走進來,就讓人不由自主的像鹽巴一樣,開始沉澱。

不久前,我們的雙腳還踩在鹽田質地細緻的泥地裡,體驗整復、修補鹽田的工程之一,踩漿。劉智熒說,用雙腳在蒸發池的泥地裡往復踩踏,是為了將鹽田裡砂土與黏土混和的土壤,踩踏成黏稠如膠的土漿,接下來用工具耙平,進而曬乾,再用石輪壓平,使鹽田地盤牢固,目的是讓曝曬的海水留在池子而不會滲漏。「但可不是隨意亂踩喔,而是要有規律的踩過去,不然把土漿踩出破洞,水就留不住了。」

北門 一覽井仔腳鹽田之美 (攝/翁子恒)
體驗整復、修補鹽田的工程(攝/翁子恒)

劉智熒指著不同的池子,解釋著各池的用處。曬鹽得先從海邊引水到較遠處的淨水池,然後依序引進入大蒸發池、小蒸發池、滷缸,最後才是結晶池。每引流到新的池子,水的鹽度就更增加。平常也得帶領鹽田導覽的劉智熒一邊跟著老鹽工打招呼,熟門熟路的帶我們把腳泡進專門的池子裡,洗淨腳上的爛泥,她指著近處已開始有鹽粒結晶的結晶池說道,「池子底部是用碎掉的甕瓦片鋪成的,所以叫瓦盤鹽田」。

1996年,這個協會的前身還僅僅是個由一群在地青年組成的工作室,他們關注在地議題,也花了很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完成許多文化論述,甚至發行了月刊。

2002年,工作室轉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2008年,在原文建會「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嘉義縣政府等單位協助下,決定重新活化鹽田。於是他們邀來了建築師、規劃師,也找回了老鹽工,一群人為已被海水淹沒的老洲南鹽場重新打基礎。

「起初,他們只想把鹽田整建回來,還沒想到要賣鹽,也沒想過辦活動。」因為經費的挹注,讓劉智熒口中的這些前輩能夠專注於復育鹽田,而不急著用營利來支撐協會,待鹽田的研究與論述紮實了,他們才開始舉行文化旅行、攝影展,甚至每年在9 月舉辦謝鹽祭。這塊闢建於1824年的洲南鹽場,在復曬後慢慢回到軌道,如今以更多元的方式親近民眾,讓民眾得以用更有深度的方式走進鹽田,體驗鹽田。

最棒的是,洲南鹽場已能夠自產自銷。回到協會辦公室,劉智熒拿起一包鹽笑說,「你看我們最早期生產出來的鹽是這樣,黑漆嗎烏的。」她又拿起另一包,「現在的鹽品就是這樣子了,乾淨潔白,品質很不錯的。」她笑了笑,「我們還在努力用賣鹽讓協會自給自足,說起來,我們這裡是也算是鄉下的中小企業了。」

●周一至周五09:00 至17:00為自由參訪時間,環境教育體驗導覽,請事前預約;05-347-8817;嘉義縣布袋鎮龍江里新厝仔402號。

布袋海上巴士 搶灘無人沙洲

「你們看,右邊是蚵農正在修理蚵架……」船長陳冠魁對著船上遊客講解一路船行所見,一邊掌控著手上的船舵。載著遊客的船筏趁著退潮,緩緩航行在滿布蚵架的內海,準備駛向布袋港邊的無人島,完成搶灘任務。

布袋港旁有大片的離岸沙洲(內汕頂洲),這些必須搭船抵達的沙洲,除了少許蚵架以外,大多保持著乾淨原始的生態,上頭的防風林和紅樹林成了適合生態教學的自然教室,而退潮時露出的大片沙灘,更給人猶如南島風情般的享受。

陳冠魁在布袋港經營海上巴士遊程已有13年時間,在這個釣客租船釣魚風氣頗盛的小港口旁,提供了遊客另一種認識布袋的方式。他說,「一小時的船程,其實很適合讓遊客在遊布袋港時,作為填補空閒的活動。」船筏穿過堤岸,緩緩靠在沙灘旁,每個遊客在踏上沙灘時的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驚呼一聲,柔軟細緻的沙質,加上寬廣沙灘一路往遠方迤邐,讓忍不住人心往神馳。

遊客在沙洲上通常能停留三十到四十分鐘,可以跟著隨行解說員一起在潮間帶與紅樹林之間長知識,也可以在鬆軟細緻的沙灘上愜意漫步,踩出綿延腳印,體驗悠閒散步的恬適。

●60至70分鐘行程,成人250元,孩童200 元(15人成行);05-347-5555、0963-228-691;嘉義縣布袋鎮中正路1 號。

布袋西濱純釀風味 新來源醬園

要找到這間布袋唯一的手工醬油廠,可能得先在小巷子裡很迷惘的轉個幾圈,才能夠從一缸又一缸的大甕,判斷這是「新來源醬園」。

說是工廠,其實是一處三合院。我們到訪時,老闆蕭新旺正在灶前顧著大小得雙人合抱的大鍋子,裡頭正煮著醬汁,他時不時地用計時器提醒自己盯著鍋子,以免煮沸了,一鍋子醬汁滿溢出來。

他說,雲嘉南的人們在烹調魚鮮時,習慣用白豆鼓,而新來源的白豆蔭醬和純釀白蔭油,則是這道風味的最佳佐證。

製醬的家族事業,是從蕭新旺祖父那代開始的。「其實我們起初以製作白豆蔭醬為主,算是生產者兼批發的角色吧,所以每天早上都會有小販來這裡買醬,然後再拿出去賣。」醬油本是他們釀造來送給親友的伴手禮,因為味道甘醇而廣受歡迎,親友們不好意思一直免費接受,便鼓勵他們自釀自銷。

他趁空領著我們走進一個小房間,一簍一簍疊起來的竹簍全用麻布袋蓋著,裡頭全是正在製麴(接菌)的黃豆。他說,製麴是非常倚賴經驗的過程,只要一天,黃豆上頭就可以長出細細的毛,而溫度控制是這個過程的關鍵。「冬天要蓋麻布袋保溫,晚上就會微微地發熱。但還是得來巡視,只要溫度太熱,就要稍稍拆開麻布袋,寒流來時,還得開電熱器保暖。」蕭新旺打開一塊竹簍上的麻布,讓我們看到癟掉的黃豆表面覆蓋著一層暗灰色的菌,從製麴到可以入甕大約需要四、五天,一瓶甘醇的醬油,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清洗黃豆、蒸煮、散熱降溫、製麴、翻麴、洗麴,直到入甕時,還得加鹽與鹽水攪拌才能開始保存。「鹽就是天然的防腐劑,鹽度夠的話,放三、四個月也不會壞。」四個月後開甕抽取原汁,接著再放入儲存槽裡,如此還得再等待一年多,才能夠開始煮醬。

由於全程手工製作,新來源的醬油無法大量生產,蕭新旺偕同母親與妻子三人一起經營這個家庭工廠。他也樂於領著每個走進新來源的客人,講解手工製醬過程。

聊著聊著,計時器又響了,他又小跑回那頂正在煮著的大灶前,顧著那批用時光沉澱過、即將完成的醬油。

●純釀白蔭油100 元, 白豆蔭醬60 元;05-347-6809;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103 號。

布袋神轎水上大會師 衝水路迎客王

新塭嘉應廟主祀九龍三公,是早期晉江縣先民渡海來台時,奉請在船上護佑安全的神明,爾後先民在新塭落生根,遠渡而來的神明也在這裡傳下了香火。這座在西濱護佑著人民的廟宇有個很特別的儀式:「衝水路迎客王」,儀式最精彩的部分,是眾多神轎衝到水圳裡大會師,罕見的畫面也讓許多人大開眼界。

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衝水路迎客王,固定在每年農曆3 月27日舉行,當地居民相信,儀式這天,新塭外海會有一艘看不見的王船,上頭聚集了7尊遊山代天巡狩王爺,以及13尊遊海代天巡狩王爺,準備到新塭作客,與廟裡主祀的九龍三公敘舊,也為新塭居民帶來福蔭。

為什麼會抬著神轎衝進水裡?答案充滿了人情味。原來嘉應廟的神明整年未見這些海上的客王,彼此懷念,所以才會顧不得船是否靠岸而先行下水迎接,於是,在村莊的「王船碼頭」邊,可以看到一頂又一頂的神轎被人抬著衝進水圳裡繞個一圈才上岸,甚至就連舞龍,也都在水深及腰的水中熱熱鬧鬧大會師。

儀式前一天,廟方會舉行全村的遶境活動,而迎來客王後,客王在陸地上停留的時間約莫一天,接著會再由村民護送出海。比過年還熱鬧的場面,是村子裡的年度盛事,也是體驗特殊民俗活動的重要機會。

● 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3 月27 日;05-343-1302;嘉義縣布袋鎮復興里新塭81 號。

布袋立體的驚喜 好美里3D彩繪村

如果,你在一年前走進嘉義布袋的好美里,可能很難在這個與其他偏鄉小漁村無異的地方找到理由駐足,但3D彩繪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好美里的命運。

負責執行3D彩繪計畫的曾進誠原本是廟宇彩繪師,舉凡寺廟裡的牆面、楣堵、楣樑等地方,都曾是他的畫布。「但人們走進廟裡,往往會忽略這些創作,所以我一直都在找,找一種可以讓人們記得的創作技法。」

幾年前,曾進誠前往泰國為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暹羅宮彩繪,因緣際會,與當地藝術團體一起作畫、學習不同的繪畫技巧,於是他把西方的三點透視法揉合進自己的技法,形式從國畫的寫意,融合了西畫的寫實,這段期間所習得的3D彩繪技巧,成了他先前疑問的解答。

返國後,他又前往峇里島為度假飯店彩繪,也因為這個案子,開啟他與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合作機緣。當時,雲嘉南風管處給了他三個地點做選擇,他放棄北門與東石漁人碼頭,選擇了寂寂無聞的小漁村,好美里。「我想幫這個小漁村做點什麼,而且,那些已經很熱鬧的地方,也不需要我去錦上添花了。」

他用3D彩繪技巧把海洋帶進漁村,於是栩栩如生的大鯨魚、海豚破牆而出,開始悠游在村落人家的壁上,接著又有岩漿從地面竄出的地心歷險等主題,在村子裡隨著地上的指示箭頭繞一圈,「立體」的驚喜就出現在各方角落。

半年多過去,村子裡又出現了「療癒系」的創作,童話故事或可愛的小動物也開始出現。穩定而大量的創作,確實讓好美里擔得起3D 彩繪村美名,而曾進誠過去在烈日下工作的辛勞,以及起初村民的疑惑,都在日漸活絡的人氣中得到了回報與解答。

好美里3D 彩繪村 (攝/翁子恒)
好美里享3D彩繪村美名(攝/翁子恒)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106 號(好美國小)。

布袋漁港新地標 高跟鞋教堂

近期造訪布袋港的人,應該不難發現一個在漁港旁閃耀著藍色光芒的建築,那是繼北門水晶教堂後,甫開放不久的第二個地景裝置藝術,高跟鞋教堂。

這座高17公尺,寬11公尺的藍色玻璃鞋,在傳統的漁港旁呈現出極大反差,藍色主體與粼粼的波光相映成趣,而這座裝置藝術的出現,是源自於雲嘉南風管處的概念發想。

管理處指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部沿海的居民更飽受烏腳病之苦,許多女孩子因病截肢,而打造這樣的一座教堂,一方面期許走過這段令人哀傷的歷史,一方面也呼應單位近幾年致力打造的婚紗園區主題,期許更多的新人來到這裡,踏出幸福的一步,而這個主架構由1,269根鋼架與320餘片玻璃組成的裝置藝術,堪稱是世界最大的高跟鞋,也為布袋帶來了新的「世界之最」。

布袋港新地標-高跟鞋教堂 (攝/翁子恒)
堪稱「世界最大」高跟鞋(攝/翁子恒)

文/何韋毅
攝/翁子恒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孤獨星球》雜誌第53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