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總是不開心的人,都在想什麼?心理師道出8種常見負面思維

2018-11-27 09:00

? 人氣

我們的確需要向過去學習、以史為鑑;但我們不能被過去所困住。這是因為,有些時候過往的生活困境和個人挫折,會讓我們看不清我們真正的潛力、看不到新的機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些已經發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那些還未發生的,我們完全可以去改變或施加影響。而去改變和影響的第一步,就是衝破「過去」的藩籬,並清晰地向自己宣稱:能掌控現在的人是現在的我,而不是過去的我。

歌德曾說,「沒有什麼比今天更重要」!不要寄居在過去,放眼當下,做更好的決定,然後,前進。

知道嗎?林肯在成為美國總統前,經歷過8次競選失敗和2次商業失敗呢。

5.總是覺得對手很難纏

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些難纏的人。當面對這些難纏的人時,人們也會下意識地把對方看作是「控制方」,而自己則站在了「受制者」的角色上。這種認知,即便是客觀的,也會很大程度上削弱我們的自主性。

想要改變這種對面難纏對手的不自信的狀態,最關鍵的是要扭轉自己的認知,不管是面對一個自戀狂、或是一個控制怪,還是會被動攻擊的老手,相信大家都可以透過搜索資料,在網絡或書籍中找到對應的技巧,讓自己佔領在互動的制高點(或者,起碼是比較平等的位置)。

6.總在責怪

責怪是什麼,在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要求外物為我們的不幸所負責」。

很多人會將自己的不幸福或不成功,歸咎於不作為的父母、消極的親密關係,或是不好的社會-經濟條件、健康狀況、生活上的艱辛。

儘管生活艱困是不爭的事實,以及這種艱辛經常帶來痛苦也是不可否認的。但經常把他人或外物作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也投射出一種「受害者」角色的心理。

為什麼人們願意站在「受害者」這樣的角色裡呢?大膽猜想,作為「受害者」大概是有這樣一些虛幻的「好處」的:將矛頭對準外界,就能為自己的不如意找到便捷的藉口,而那些實際上應該為自己人生和幸福負責的努力和功課,則被巧妙地掩蓋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習慣性的指責會讓痛苦、怨恨、和無力感變得持久,作為「受害者」角色,也將遭受梭羅所謂的「靜止的絕望」

比較殘酷和諷刺的是,那些我們所責怪的外物,其實是對自己的感受一無所知、或也不甚關心的。而我們卻會因被自己痛苦和怨恨的俘虜而傷害自己。我們的感受或許是客觀正確的,但是它們並不能幫助大家變得開心、健康和更成功。故事的最後,得到的只有那些埋怨和讓自己更絕望。

要知道:當我們怨這怨那時,我們正交出自己的掌控權。

7.不原諒自己

我們都會犯錯。當我們回頭看,一定會有些讓自個兒後悔的決定或行動,也可能很不幸地做過一些錯誤的判斷,也或者曾對自己或他人造成過傷害。

每每想起這些往事,可能會伴隨一種責怪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對於那些無心的錯誤,或者是已造成的傷害,或者是錯過的機會。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人,並沉浸在內疚中。此時,對自身有更多的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相信自己已經經一事長一智,現在能更好地避免那些錯誤,以及對自己及他人,能做出更加積極的事情。

應知道:原諒自己。每個人都會犯錯,錯誤並不是永恆地反映出自身是什麼樣的人。錯誤只是時間軸線上一個孤立的時間點。告訴自己「我會犯錯,但是這並不能夠代表我是個壞的人」。

8.害怕失敗或犯錯

對失敗和犯錯的恐懼在一定程度上和完美主義有關係(這裡的完美主義,指的是在人生的某個領域裡的完美主義),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自己在某些方面沒有足夠好,並給自己巨大的壓力要做到更好。

儘管高標準地要求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維持較高期許的工具,但期待完美,卻會帶走人生中的許多樂趣,而且還可能會限制自己成功的潛質。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完美主義和不幸福感之間的聯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那些總是不開心的人,都在想什麼? | 八種常見的負性思維)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