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多元學習環境,對孩子大腦發展有幫助嗎?成大教授:「貪多的父母」可能造成反效果...

2018-11-04 07:30

? 人氣

養兒育女不容易,很多父母在懵懂摸索中前進,也在犯錯失敗中成長。科技與醫學的發達,使得現代父母可以透過腦科學研究,更清楚了解個別差異的存在,並藉由大腦發展的脈絡找到教養教育的方針。(圖/未來family提供)

養兒育女不容易,很多父母在懵懂摸索中前進,也在犯錯失敗中成長。科技與醫學的發達,使得現代父母可以透過腦科學研究,更清楚了解個別差異的存在,並藉由大腦發展的脈絡找到教養教育的方針。(圖/未來family提供)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洪蘭曾說:「在教養的路上,順著大腦的發展去做是最正確的,因為如果大腦未成熟,還沒有準備好,教了也是枉然。」

有正確的方法,父母在教育教養上得以「四兩撥千斤」。本期報導從大腦科學看教養教育,整理出6個關於大腦學習的新思考,以及對應的正確教育教養招式;並從注意控制力、語言學習、數學學習、壓力與情緒管理、建立習慣、運動、睡眠等7個面向,提出實用可行的生活建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養兒育女不容易,很多父母在懵懂摸索中前進,也在犯錯失敗中成長。透過腦科學研究,父母可以更清楚了解個別差異的存在,也能夠藉由大腦發展的脈絡找到教養教育的方針。

注重個別差異的存在

「每個人的腦大同小異,」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表示,一般人的大腦構造、主要神經系統迴路和功能是類似的,但部分的小迴路功能則會不一樣。

郭乃文說,若將大腦比喻為管弦樂團,一般正常基因的孩子該有的指揮和樂器種類統統都有,但可能因為配備的樂器數量不一樣,或演奏時使用的主力樂器不同,所以會呈現出激烈或田園等不同的音樂風格。

以美國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於1983年開始提出的多元智能(MI)理論來說,每個人至少有八項智能: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這些不同的智能,都可以找到與大腦學習和發展相對應的區域。

「智力由單一到多元,凸顯個別差異的存在,」吳嫻談到,念書或做體育、舞蹈動作都會用到腦袋,但很會念書的人可能動作很笨拙。又例如同樣解數學題,不同的人可能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代表每個人「靈光」的腦區不一樣。

「家長要建立的重要觀念是,每一個個體的差異到底好或不好,是恰巧被某個特定時代評斷的。」郭乃文指出,平民化教育不過是近百年的事,以前的教育就是生活有用的教育,靠的是行動執行力,而不是文字或觀念,在那個年代,只會念書反而不見得是有用的人。

所以,為人父母最勇敢的表現是,明白孩子到底學什麼學得最好,而不是看別人學就跟著學。「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長處,就像手中握有不同的幣別,美元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該慶幸的是自己處在一個可以兌換不同幣別的時代,」郭乃文說。

Media_20181101170726_U3792
(圖/未來family提供)

經驗是大腦發展要件

大腦皮質負責思考、記憶和學習等複雜的認知與情緒,可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及顳葉,依序掌管認知思考與決策、運動感覺的體覺、視覺及聽覺等功能。知覺運動皮質在學齡前開始成熟發展,額葉則是最晚成熟發展的區域,前額葉要到20幾歲時才會成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