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福爾摩沙》選摘(1):肉圓─夜市必備的豐腴美

2015-06-04 05:20

? 人氣

肉圓是夜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二魚文化提供)

肉圓是夜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二魚文化提供)

么女出生時,體重偏高,令那張袖珍的嬰兒床顯得擁擠,醫院的護士們給她取了個綽號「肉圓」,大概秀色可餐的模樣。不過,聽那些護士的口氣,似乎不懂得欣賞豐腴美,我至今仍耿耿於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今便利商店也賣肉圓了;然則這種生意不會大張旗鼓搞連鎖店,也不會布置出富麗堂皇的吃食環境,多只是路邊攤或小吃店。

肉圓又稱「肉丸」,鹿港叫「肉回」,乃臺灣土生土長的庶民小食,非常普遍,幾乎每一個地方都不乏好吃的肉圓,如新竹市「飛龍肉圓」、鹿港「肉圓林」、臺東市「蕭氏有夠讚肉圓」……尤其夜市,多見肉圓芳蹤,我們幾乎可以斷言,沒有肉圓的夜市,不會是完整的好夜市。

肉圓又稱「肉丸」,鹿港叫「肉回」。(二魚文化提供)
肉圓又稱「肉丸」,鹿港叫「肉回」。(二魚文化提供)

肉圓略有地域歧異,在地性格強烈,因此街頭巷尾所見的肉圓多以地名標榜、號召,諸如永和的「潮州肉圓」,臺南東山鄉的「東山肉丸」、柳營鄉的「柳營肉丸」,彰化人遷居鶯歌所立的「彰鶯肉圓」,此外隨處可見新竹肉圓、員林肉圓、臺南肉圓、屏東肉圓……據說彰化北斗鎮是肉圓的發源地,北斗肉圓外表呈三角形,體積迷你,我一次可以吃十個;新竹肉圓個頭也小,呈橢圓形;一般肉圓則多為扁圓形,直徑約六~八公分。

臺灣肉圓的風格,大抵南蒸北炸,北部以彰化為代表,餡料以豬肉為主。南部以臺南為代表,多以蝦仁為主角,新鮮的沙蝦仁、肉臊、紅蔥頭所組合調製的內餡,加上細嫩的外皮。

清蒸肉圓的優點是不油膩;不過我偏愛油炸肉圓。說是炸,其實只是泡在溫油裡,混合兩種工序──先蒸後炸。不過彰化「北門口」、「阿三」是熱烈地炸,油溫顯得激情。彰化肉圓的炸油多以花生油混合豬油,肉圓蒸熟後備用,待顧客點食才入油鍋加熱。由於剛從油鍋中撈起,從皮到餡都非常燙,邊吃邊吹氣,在急嚐美味和燙傷嘴的邊緣,忽然領悟爽快和危險住得這麼近,喔,人生有許多時候真的像在吃肉圓,躁進不得。

肉圓美味與否繫乎三條件:外皮須厚薄適中,又要柔軟而富彈性,外表須呈半透明,有剔透感,咬下去透露米香;內餡須飽滿,且配料和諧,調味佳;淋醬的優劣亦是成敗關鍵。

肉圓的製作有點繁複,實實在在的工序是:將浸泡一夜的在來米磨成漿,倒入滾水中攪拌至熟,再添加太白粉、番薯粉攪勻拌成糊,即為粿漿。待粿漿冷卻,注入模子中,加入內餡,再糊以粿漿,送進蒸籠炊熟定形。製作粿漿的在來米粉添加番薯粉、太白粉,乃為增強外皮的韌度和黏性。這裡面猶有些講究──番薯粉需用紅粉才不易蒸爛;此外,肉圓蒸熟得先用電扇吹冷才取下。

八卦山腳「燒肉圓」只賣三種東西:肉角肉圓、肉絲肉圓、脆丸湯,其肉圓外皮僅用番薯粉,較米漿所製彈牙。

內餡以豬肉為主,常見的餡料還有筍丁或筍絲、香菇、蔥頭,筍乾選取刺竹方為上品。豬肉大抵採用胛心肉或後腿肉,須先爆香過;用紅糟處理也很普遍。清蒸肉圓多用肉臊,油炸則多剁成肉塊。清蒸的淋醬多用蝦醬,油炸則多用米醬,顯示濃油厚醬的表情。米醬乃用糯米磨漿,加糖熬煮而成;有些店家會另加醬油膏、甜辣醬組合。

賣肉圓雖是小生意,好店家都有著體貼的心意。屏東夜市「上讚肉丸」免費提供以柴魚、三層肉、冬菜所熬製的「感情湯」,無限暢飲,顯然在和老顧客博感情。臺北人製肉圓多放筍絲,異於別處的筍丁;店家將肉圓端給顧客前,會先用剪刀剪開外皮。

彰化肉圓有北斗、彰化、員林三個山頭,各有其作法和口味,各有其擁護者,乃彰化縣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北斗肉圓商家率皆以肉圓冠於姓名之上,如「肉圓火」、「肉圓生」、「肉圓瑞」、「肉圓詹」、「靈異賓」、「靈異儀」等等;最特殊之處在於形狀,三角形的肉圓又狀似元寶,在全球獨樹一幟。肉圓生和肉圓瑞均以手工捏製,肉圓因而留下明顯的三指捏痕,大量的筍丁在皮內清楚可見。

彰化「阿三肉圓」老闆伉儷是帥哥美女,其肉圓分大、小兩種,大肉圓內餡飽滿著肉丁、干貝、炸鴨蛋、大香菇;外皮用純番薯粉製作,彈勁足。搭配肉圓的湯品有龍骨髓湯、豬肚湯、排骨湯、金針湯、苦瓜湯,湯頭用心熬煮。

全台各地都有好吃的肉圓。(二魚文化提供)
全台各地都有好吃的肉圓。(二魚文化提供)

一天,詩人紫鵑請我們夫妻品嘗板橋美食,吃到黃石市場「林圓大粒肉圓」時已經下午三點多,已品嘗過多家餐館和小吃攤;我卻一眼就愛上它。這家小店僅賣肉圓、虱目魚丸湯,比一般攤販的貨色少,二十幾年來卻越賣越旺。肉圓的外皮細滑,彈牙,飽含嚼感和米香。內餡更加講究──飽滿的豬後腿肉、筍、香菇,並且加了一顆鵪鶉蛋。醬汁也靚,據說是加了蝦頭、蝦殼和蝦卵所熬製。林圓大粒肉圓跟以前彰化市的「阿章肉圓」風格近似,不過阿章肉圓考慮健康,已經捨棄豬肝和鴿蛋。

豐富內容的手段各家不同,基隆市「阿玲家肉圓」添加小黃瓜片;新竹市「飛龍肉圓」內餡另加栗子;臺南的清蒸肉圓則例加蝦仁,如保安路的「茂雄」和開山路的「友誠」都叫蝦仁肉圓。

九份的「金枝紅糟肉圓」有葷、素兩家,我平時並不吃素,可每次去九份都得吃一粒素肉圓才肯回家,那豆粉製成的素肉、筍絲、香菇合奏出不可思議的香味,令人迷戀。

南機場社區有一攤肉圓,下午才短暫出沒,旋即不見蹤影。當肉圓攤重現江湖,攤前立刻排出長長的人龍,我多次搭計程車去排隊,大概有一半的機率向隅,遭受失望打擊漸多,遂提不起勇氣再去。

焦妻大學畢業時住在頂好市場後面,附近土地公廟前有一肉圓攤,十分美味,我們常常站在路邊吃肉圓,米醬之外再加蒜泥和自製辣椒醬,大汗淋漓,那氣味芬芳了周圍的空氣。這樣一粒肉圓,值得燒香拜佛。

臺中市聚集了許多好圓,諸如中正路上的「丁山肉丸」、「茂川肉丸」都有不俗的表現。最令我服膺的肉圓可能是復興路「台中肉員」,這也是我吃過最讚的肉圓。

「台中肉員」一九四一年開業,目前是第二代周朝堂先生掌門,座位頗多,店內僅賣肉圓、冬粉湯、魚丸湯,卻人潮不息。牆上掛著臺中市長、議長等人贈送的紅扁額「全臺首圓」,我覺得他們當之無愧,那肉圓的皮用在來米、番薯粉、樹薯粉調製,復經過準確地攪拌程序,展現非常驚人的美感,彈牙的外皮內是緊實鮮美的腿肉、筍和香料組合的丸狀內餡。店家自製的獨門甜辣醬很靚,我卻偏愛原味,不淋任何蘸醬,這肉圓值得仔細品嘗;吃肉圓,再喝一碗魚丸湯或冬粉湯會更加愉悅,魚丸以旗魚製作,高湯乃大骨熬煮。初次吃「台中肉員」是戴勝堂先生引領,他和周老闆熟識,兩個朋友邊吃邊抬槓,增添了這種庶民美食的人情滋味。

我的肉圓史,從每粒新臺幣三元,吃到每粒七十元,見證了臺灣物價的飛漲。

作家焦桐與其新作《味道福爾摩莎》。
作家焦桐與其新作《味道福爾摩莎》。

*作者為知名飲食文學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味道福爾摩莎》(二魚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