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費跌50%,差點搞垮台船!台灣40年前面臨航運危機,政府出手協助度過景氣寒冬

2024-02-14 10:10

? 人氣

台灣40年前面臨航運危機(圖/台船)

台灣40年前面臨航運危機(圖/台船)

當高資本、高風險的造船產業,遇上運河關閉、石油危機、景氣低迷等國際事件時,不但容易產生巨額虧損,甚至可能瀕臨休業危機。

造船業是一個需要高資本及承受高風險的產業,一艘能夠在海上運行的大型船舶,包含了鋼鐵、機械、通訊、螺槳、五金、消防、空調等材料及設備,以及建造時所需的大型工廠,設計、行銷、管理人員,乃至於第一線的工人,需要高額的建造成本,每艘船的造價自然不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購買這些昂貴船舶的船東而言,國際海運市場、國際情勢及景氣連動極強,往往一夕多變,所以必須要隨時保持彈性,一看局勢不對,甚至賠掉訂金也無妨,但這就會造成船廠極大困擾。1967年至1975年蘇伊士運河關閉8年期間,迫使船東們尋求超大型油輪,但在蘇伊士運河開啟後,又碰上石油危機帶來的通貨膨脹,就讓船東立即抽掉正在興建的大型油輪訂單,這種船東與船廠間的微妙關係,在各船廠時常上演,中船(編按:台船的前身)也不例外,繼油輪事件後,〈貿易、航業及造船配合實施方案〉的第二期造船計畫,讓中船再次吃足苦頭。

二期造船計畫散裝貨輪事件

1977年執行的〈貿易、航業及造船配合實施方案〉,由政府出面擔保,交船前船東只需繳交船價20%的訂金,交船後分期付款船價80%,解決船東碰到石油危機後的經濟憂慮,獲得船東的歡迎,第一期(1977~1980年)21艘被預訂一空,政府馬上推出第二期(1980~1982年)40艘,其中有9艘散裝貨輪由中船承建,分別是:陽明海運3艘,遠通航運、益利輪船各2艘,中航、益壽航業各1艘。這批造船史上最大的合約,在1980年12月19日簽約時,被時任經濟部部長張光世喻為造船史轉捩點的合約,卻成了日後中船最頭痛的問題。

這批散裝貨輪在簽約時,每艘造價高達3,100萬至3,175萬美元,以二期造船計畫條件計算營運成本,並依原計畫裝運由美東進口大宗農產品為例,第一年每噸須攤付49美元上下,當時國際海運市場散裝穀類每噸運費約40美元,業者認為只要經營得法就能獲利,且能有可靠貨源,有利於維持正常營運,因此率先響應了政府「國輪國造」與「國貨國運」政策。

延伸閱讀:台船搶攻電動船百億商機 鄭文隆:乾淨能源與動力是運輸業趨勢

但事隔不到2年,國際海運散裝穀類運費慘跌,1982年由美東至台灣進口大宗農產品每噸運費跌至20美元以下,與前年12月簽約時相比較,下跌幅度超過50%。而中船在此時通知遠通航運繳納第二期船款,依約,中船將從簽約日起開始建造,預定在1982年11月起每月交船一艘。

船東們認為當初中船造價偏高,同型船在日本建造每艘2,200萬美元,使業者造價上加重每艘約900萬美元負擔;加上散裝穀類運費慘跌,形成營運成本與現實海運市場運費發生大幅差距,於此散裝貨輪運費極度低迷時期,如貨主不以營運成本,而按市場費率計算運費,將來交船後營運勢必發生巨額虧損。

船東們於1982年5月1日聯名向行政院經建會緊急陳情,陳述因面臨難以經營的危機,請求政府採取適當補救辦法。業者提出的建議,分為三點:一、本批交船日期可予順延1年;二、對原定各船還本利息期限,由12年延長為15年,前三年暫停還本金只付利息,以及對分期還本之貸款利息,一律比照中船承造外輪辦法,包括外購器材全部以年息8.5%計算;三、新船完成後實施以營運成本酌加合理利潤做為計算基本運費之原則,不論市場費率漲跌,均不調整。

政府面對此陳情,一直開會卻沒有決定,迫使船東揚言不接船。由於當初政府為鼓勵這些公司在國內造船的國輪國造政策,在未交船之前,僅讓船東付5%的保證金,建船所需經費均由中船先向銀行貸款,交船時船東需付15%給中船,另外80%貸款則轉由船東向銀行支付。因此船東們在運價不佳、載一趟賠一趟,或是在沒有貨源仍需支付船隻利息的情形下,撥撥算盤,總覺得犧牲5%還划得來。但中船如果被迫吞下這9艘船的貸款,將使原本便搖搖欲墜的中船關門倒閉。

在此情形下,韋永寧親自到經濟部報告嚴重性,行政院經建會最後在1983年1月同意將貸款由12年延長到15年。後更延長交船日期1年,希望能度過景氣不佳的狀態。

折衷方案的出現

面對政府的讓步,船東仍要求:一、該船20%應付船廠款項,除原已支付的5%,所剩15%不用支付;二、交船後的運費虧損應以「航運基金」補貼,否則寧可違約賠上保證金,不願接船。如船東之一的益壽航業就於1983年2月來函告知中船:「在各公司聯名向政府建議,以政策性方式按航運成本議訂長期運價等問題未解決前,本公司仍無法接船」。到了1983年即將陸續交船時期,船東更是不見蹤影,如某船東原本預定於1983年8月6日舉行下水儀式,通知船東公司後,該公司表示8月中旬要舉行董事會,要求下水儀式延至8月中旬以後。後來中船在不舉行儀式的情形下下水並通知船東,但船東仍不願付款接船。

中船仰賴政府出面解決,韋永寧甚至對此提出辭呈,趙耀東立即慰留,並協調交通部提出折衷方案,後在經濟部、交通部出面下,經濟部提出的「折衷方案」是:一、80%銀行貸款部分,前三年不還本也不還利息,以單利滾入本金方式取代,利息差額由經濟部補貼轉帳;二、另15%應付船廠款項,造船期間利息不用支付,本金於交船3年後分12年償還,利息自交船後第七年開始。在此條件下,船東們同意先接船5艘。

但1983年12月7日第一艘交船的毅利輪,交船後3個月就出現無貨可運的窘境,而經建會又在1984年3月表示不同意當初經濟部對船東所提出的折衷方案,使得船東們再次拒絕接船,讓中船危機再現。面對船東強硬的態度,行政院各部會緊急開會協調,經建會也讓步同意當初經濟部的折衷方案,才讓此一事件稍獲喘息。

好景不常,1984年7月,船東之一的益利輪船傳出危機,甫交船的毅利輪遭到扣押,才發現80%銀行貸款根本沒過關,加上其公司共向中船購買毅利輪、慈利輪2艘,中船只好向外尋求買主解套,但在國際運價景氣不佳的情形下,多半沒有接手意願。為免事件擴大,最後由交通部、經濟部與台電聯手提出紓困方案,解救益利輪船,並將其投資中船的股票質押給台電,才度過危機。

作者介紹

王御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媒體、出版社、社區大學,著有《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笑看波濤:林省三的海運人生》、《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等書。

沈勤譽: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以橫跨工程與人文的背景,在科技媒體、數位行銷、文創等領域歷練近二十年。個人著作與合著涵蓋科普、企業經營、人物傳記、旅遊、文學等類型。

朱乙真:南加大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在美國主流採訪多年,熱愛新聞工作。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著有《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合著)、《與未來共榮》(合著)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榮耀船說:台船公司逆風前行》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