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老父母退休窩在家、整天找家人吵架?心理師揭長輩不說的真相...所有子女都該學這課

2018-08-14 08:30

? 人氣

有位太太來諮詢,說先生退休後整天窩在家,常管東管西,對子女莫名動怒,愛發脾氣,什麼都要嫌。先生之前工作是司機,退休後曾小中風,走路不是很方便,現在整天不出門,只在家裡看政論性節目,跟著政客罵罵罵。

太太差不多65歲,兒女都成年了,她看得很開,想說終於休息想出門四處看看,無奈被先生綁在家整天聽抱怨,要他一起出門又不願意,擔心走不動、發生意外怎辦、不想被笑,又不太能勸他,動不動就吵架…來問怎麼辦?

老年是我們人生必經的最後一段,然而社會並沒有給我們相關的教育與心理預備,要在人生後半重新適應與學習什麼是老年,對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他們大半輩子都投入家庭與工作等社會角色,最瞭解自己的人好像是同事,與另一半沒什麼機會相處,直到退休後生活一下子改變,日子不需往前衝,兒女們有自己的世界,身體老化,根本沒有所謂號稱退休、自由的生活,加上現代社會並不重視老年的閱歷,甚至是貶低,「老」一詞帶有失能、過時與多餘的隱含,不僅是社會看待,當事人自己可能也這樣認為,人微言輕,孤單寂寞沒有功能,常忿忿不平或憂鬱無望,索性就一直躲在家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要避免老年憂鬱,協助長輩走出對老年的迷思,可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層面開始著手:

1. 生理層面:與身體和解

(1)與身體和解

老年與身體相處的態度,相對年輕時過度使用它,現在該和解了,傾聽它的聲音。認識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替代備案又是什麼。這些相關知識,做子女的可以適時提供醫學報導、專家研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轉給長輩聽,讓他們慢慢吸收與建立何謂「保養身體」:保養並非完全不動,而是適時適當的伸展通暢。

(2)提供自主空間

老年不一定需要被照顧,多數長輩其實生活可自理,關鍵則必須是處在他自己熟悉的空間,例如祖厝、長年居住房子及周遭環境。熟悉的空間可以彌補身體老化所帶來的不安,增加自主感,建議子女協助時以改善居家條件,增加自立空間為優先。

2. 心理層面:人生還要繼續

(1)重整心態

「認為自己是誰」是很重要的心理強度,長輩最常擔心自己帶給家人負擔,以為老年就是等死,日本1983年的電影【楢山節考】就在說環境與文化如何影響老年人看待自己的老,其實人生真的七十才開始,整理經驗與運用智慧,在現代社會可以做的事還很多。要協助長輩重新定義老年期,得先從家人的態度開始,當子女歡心期待、不視為麻煩,長輩有被期待的感受,生命活力也會被喚醒。

(2)發展興趣

繼續人生的目的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興趣發展,它是一輩子的,不論年齡與體力,而人生有時是好好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