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快沒處去!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即將飽和,你所不知道的環保危機真相

2018-07-23 11:36

? 人氣

台灣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生長在台灣的民眾都應該要正視這問題,以及有效監督政府與企業提供民眾友善的生活空間。(圖/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

台灣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生長在台灣的民眾都應該要正視這問題,以及有效監督政府與企業提供民眾友善的生活空間。(圖/Hermes Rivera on Unsplash)

台灣垃圾處理問題嚴重,甚至曾因地方政府代燒垃圾,引發軒然大波,然而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在全台每年廢棄物中,家庭一般廢棄物僅佔總量 28%,其餘 72% 為事業廢棄物,根據工業局指出,國內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嚴重不足,預計 2 年內將達到飽和。未來事業廢棄物該如何處理?最終又要落腳何處?環保團體、學者專家、企業和政府各有不同觀點與立場,也使得廢棄物處理成為棘手問題,也是台灣民眾不能漠視的急迫現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建智知識管理公司22日舉行「環境教育專家對話論壇」,針對國內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危機倒數與解方思考進行討論,現場邀請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張添晉、荒野保護協會顧問張菁鈺、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王晨桓出席與會。

建智知識管理公司舉辦「環境教育專家對話論壇」。右起,主持人建智公司總經理余佳璋,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張添晉。 (圖/Agnes Chen攝)
建智知識管理公司舉辦「環境教育專家對話論壇」。右起,主持人建智公司總經理余佳璋,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張添晉。 (圖/Agnes Chen攝)

論壇主持人、建智公司總經理余佳璋指出,近五年來台灣在廢棄物掩埋問題,因為民眾對於廢棄物議題與處理技術不了解,於是產生了許多對立及誤解。他也舉日本東京都為例,因為民眾都認為廢棄器物處理廠不要在自家附近,導致最後東京都23區,各區有各自的焚化爐,因此希望透過多次各方對談,能提出相關問題的建議。

廢棄物掩埋是治理問題 應基於科學基礎進行良好溝通

葉欣誠表示,所有廢棄物中垃圾佔 28%,焚燒後最終仍會留下至少十分之一重量的底渣;剩餘的 72% 就是事業廢棄物,縱然八成以上再利用,仍有相當大量需要空間掩埋。而根據環保署公布資訊,在二、三年之內,台灣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空間就會用鑿,然而垃圾掩埋問題既不僅是工程與管理問題,當中有「人」的因素,因此是治理問題。

葉欣誠認為,要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除了要有充分的對話機制,同時也須以科學為基礎(science-based),對於科學資料也需要正確解讀,不要讓議題過度政治。他直言,外在呈現的諸多訊息有可能是操作的結果,背後的真實議題或利益一般人不容易瞭解;溝通應該以議題為載體,有科學為基礎,並透過良好的溝通進而產生正向效應,才能夠解決環境問題。

轉念頭廢棄物成資源 換觀念從源頭開始減量

張添晉則表示,歐盟到現在都無法對廢棄物下定義,只能進行說明跟分類,因為觀念一轉變,「waste(廢棄物)就可能變成 material(物質),再資源化就變成產品」,如果安定去化後的飛灰和底渣全部進行掩埋,剩餘掩埋場空間將很快消耗完,也因此政府公共工程委員會出面,將底渣循環利用在公共工程中。不過,他也強調,「但一定要有前處理,必需在安全的狀態。」

張添晉也說,從環境工程經濟或循環經濟來看,是值得投入研究,過去製造是強調回收與再生利用,現在是強調「循環經濟的內圈」,從源頭進行減量,同時,如何透過環境教育過程,讓政府、人民、企業共同配合,企業在營利之餘能夠投入環境保護,成為綠色工廠。他認為,環境教育是解決認知跟對立最好的方式,如何溝通協調是最重要的工作。

張菁鈺舉自身親身經歷表示,因為她住在台北市內湖區,原本東湖當時要興建內溝垃圾掩埋場,經過當地居民多年抗爭,以及台北市垃圾減量政策影響,最終並未興建而是繼續使用南港山豬窟掩埋場。不過,張菁鈺也因此對廢棄物的處理產生思考,她認為,民眾應該要有意識的減量購買,「不能想這個之後回收就好」,而因此肆無忌憚地購買。

荒野保護協會顧問張菁鈺 。(圖/Agnes Chen攝)
荒野保護協會顧問張菁鈺 。(圖/Agnes Chen攝)

管理法規不明確業者嘆無所適從

王晨桓則表示,目前廢棄物管理法還是將企業當成敵人,專業意見嚴重被忽略,企業在溝通時也面臨各種困難。他指出,例如廢物清理法中,並無所謂民眾不同意即不發照的規定,結果掩埋場要興建時,地方政府說要「居民同意」。他強調,政府機關率意而為,已經違反依法行政原則,更遑論在法律上並沒有明定何謂居民同意,同意的要件也不明,最後地方政府就用「未盡溝通義務」而否決。

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王晨桓。(圖/Agnes Chen攝)
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王晨桓。(圖/Agnes Chen攝)

王晨桓認為,在民粹情況下環保時常變成喊價籌碼,地方政府可能拿出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書,要求廠商明年要減少三成污染,但其中並未考量到科學依據,或者要求開發商自己面對民眾並且承諾,但是承諾範圍卻沒有明確界線,「是不是應該有一個界線?遊戲規則真的要說清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

葉滕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