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要求他考100分,「盡力」就好…心理師:小心教出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

2018-05-23 08:20

? 人氣

這些第一志願、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客觀上來說,長大之後往往有不差的成就。而高成就的他們,有一些的確對自己擁有飽滿的自信心;但也有一些孩子儘管表現優異,卻是戰戰兢兢地害怕自己失敗,甚至對自己很沒信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關鍵點在哪呢?

關鍵點不在於這些孩子多麼成功、優秀,而在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挫折」。而我稱那些表現優異,但卻一直害怕自己不夠好的孩子為「玻璃老鷹」

遠遠地看,在陽光底下,閃閃發亮,但卻需要一直在天上奮力展翅飛翔。他們耀眼,所以他們更不敢「停下來」,他們甚至不敢落地,怕沾上了「塵土」、不再耀眼。但也因為很少落地,一旦力道抓得不好,會不小心摔得粉身碎骨。

(
玻璃老鷹型的孩子不擅於面對失敗、挫折,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摔下來,就不再耀眼。(示意圖/WOWOW@facebook

太少接受挫折,缺乏應對的勇氣

玻璃老鷹型的孩子,他們太少挫折,所以不知道挫折是什麼滋味。他們甚至不知道:「當有一個小小的挫折,並不會讓他們的人生,全盤皆毀;他也不會一無所有;身邊的人也不會因此不愛他、討厭他。」

即便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的表現而貶低自己,這是因為一種思考習慣養成:習慣用一種比較功利的角度、片面地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不是自己需要承擔的。

表現優異固然是一件令人值得開心的事情,但玻璃老鷹的孩子,卻因為習慣性地待在那個「優越」的位置,所以他們把「表現得好」當作是理所當然的。而喜悅有時候像是「毒癮」一般短暫。

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他們害怕:「下一次我是不是還能夠繼續表現得那麼好」、「如果下一次我做不到、該怎麼辦」的恐懼。

能力夠的人,很不幸地,他們可以一直持續地維持「很優秀」的形象。為什麼說很不幸呢?因為我認為,在人生的早期,若能夠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挫折,他們會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產生更真實的認識。舉個例子:

「當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時候,有時候事情仍舊沒有辦法如我所願。那並不是我的問題、我的錯。」

「當我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同時間,我也有一些其他事情是可以做得不錯的。我不需變得完美,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舊可以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

這些都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很重要的「自我修復」想法。

所以有些玻璃老鷹類型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遇到的第一個挫折,並不是在學業或工作上,而是在人際感情上。

因為有時候人跟人的關係,並不是像課業一樣,「我很努力、很努力,就一定能夠讓事情變好」。於是在這些時候,孩子會遇到很大的挫敗感與無力感。

(圖/pakutaso)
有時候人跟人的關係,並不是像課業一樣,「我很努力、很努力,就一定能夠讓事情變好」。(示意圖/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一直處在「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沒有人發現,其實他們對自己是很沒自信的。甚至有些優秀的孩子會公開表示自己沒什麼自信、也有脆弱的一面時,其他人的回應幾乎也都會是:「你都表現那麼好了,你都沒自信了,那我該怎麼辦?」

這樣的回應,只會讓這群孩子感覺到很孤單,因為沒有人懂他們那種「即便我看起來很優秀,但我仍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這也會讓他們對自己更加混淆:「對啊!我表現那麼好,為什麼我還是那麼地沒信心呢?」甚至有的人或許就會開始歸因於:「可能是因為我的表現還不夠好吧?」而陷入一種更加逼迫自己的惡性循環

「玻璃老鷹型」孩子的家庭養成

而這種自我要求很高,或完美主義者的玻璃老鷹型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呢?我認為分為四個層面來探討:父母對孩子「一定要優秀」或「你不夠盡力」的要求、孩子的天生氣質,以及孩子期待自己能夠讓父母滿意。

一、受到「一定要優秀」的禁錮

玻璃老鷹型的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本身也是高成就的,舉凡社會上所崇尚的職業:老師、醫生、律師、高階主管等。這些父母深知:「如果外在成就表現得好,在社會上可以得到非常多好處」,因此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走自己走過的路」。

也有些父母是深刻地體驗過:「如果表現不好、不夠優秀的時候,可能會被看不起,這些社會的人情冷暖,讓我好痛苦。」而這種情況常常是發生在「一開始白手起家,或奮力打拼、突破困境才有機會到現在這番成就」的父母身上。這是因為,這類父母內在一直有一個很深層的「自卑感」,就是:「我不要再讓我自己有機會去面對那些被貶低、被嘲笑的不堪情境。」並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就會變成:「所以我不要讓我的孩子,跟我當初一樣,也遭遇這種處境。」於是在無形之中,就會傳遞一個觀念是:「你必須要優秀!」而造成孩子心理上感到很大的壓力。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玻璃老鷹型的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本身也是高成就的,因此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走自己走過的路」。(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二、「你不夠盡力」的困惑

當然也有另一種看起來沒那麼功利的期待,但仍舊會給孩子壓力,就是:父母雖不要求優秀,而要孩子盡力。

其實「盡力」這個詞,也挺弔詭的。有時候,盡力是一個很好的用詞,因為代表:「我已經發揮了我的潛能,我也能夠接受自己以及各方面的限制,表現雖然不好,但我對自己已經很滿意了。」

但有的時候,當父母說:「你這次的表現,只要盡力就好。」聽在孩子耳裡,也會變成:「如果我做得不夠好,是因為我不夠『盡力』。」而背後可能隱含的是:「只要我沒有達成目標,那就代表我不夠勤奮、我太過懶惰」的想法,甚至給自己貼上一個根深蒂固且負面的「性格」標籤。

也有的父母會說:「你這次考得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盡力,如果下次再用心一點,一定能夠考好的。」或許站在父母的立場,認為這可以傳遞出對孩子的一種「勉勵」,但有的時候,卻也讓孩子感覺困惑:「這次考試,我已經非常非常認真了啊! 可是為什麼還是考不好呢?」而導致孩子心裡更加挫折、更加不知所措。

其實父母這時應該去思考的是:有沒有可能,孩子不是不夠用心,而是因為讀書方法錯了?或是因為這次考試太過困難,或考的範圍太偏了? 因為最近身心狀況不好? ……等等,如果太快把錯誤歸咎到孩子自己「不夠盡力」身上時,反而父母會失去一些看見真正原因而去協助孩子改正的機會,甚至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更加挫敗。

(
太快把錯誤歸咎到孩子自己「不夠盡力」身上時,父母反而會失去一些看見真正原因的機會。(示意圖/すしぱく@pakutaso

當然,再次強調,並非要爸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孩子,不要給孩子壓力,或者變成字斟句酌地修飾對孩子用語。而是在親子互動時,有很大一部分,必須端看孩子的反應與解讀:如果孩子不是自我要求高的類型,幾句提醒或表達父母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無傷大雅;反之,才需要多加注意。

三、孩子的天生氣質

也有父母會說:「可是我對孩子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啊?為什麼他對自己的要求那麼高呢?」我會分為二部分來探討:一種是父母的確有一些自己的標準或價值觀,在跟孩子互動過程中無形地傳遞出來而不自知,例如:「你有沒有盡力」。另一種則是孩子的「天生氣質」關係。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擁有自己的個性,例如:有的孩子原本就是自我要求比較高的,做事情總是習慣做得比較精細、謹慎;反之,有的孩子就是天生很樂天派、迷迷糊糊,或個性大剌剌的。

我看過一些孩子,父母其實對孩子沒有太多的要求,親子對話間也都很溫柔,每當孩子失敗或做不到的時候,會很直接地接納孩子並回應:「沒關係,慢慢來就好。」但才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卻因為自己的字寫得不夠漂亮,而常常急得哭了出來。

(圖/pakutaso)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擁有自己的個性,也就是孩子的天生氣質。(示意圖/ゆうき@pakutaso

像這類主動對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如果深究其最主要原因並不是來自於父母,就可以判定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所致。所以我會跟孩子的媽媽討論:「他對自己其實是一個要求非常高的孩子。當這類孩子的父母要小心,不需要給他額外的壓力,因為他給自己的壓力就夠大了。」

我接著補充道:「雖然當這孩子的父母,其實也可以很輕鬆。但我非常欣賞你之前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因此你只要像過去一樣,讓孩子持續地知道:不管他表現得是好是壞,你都願意接納,也都願意愛這樣的孩子,讓他感覺到安全、放心。他自然會推著自己往前,而你什麼都不用做。」

「相信他,就是給他最好的禮物。」我最後落下這句話,傳達我對孩子的相信,以及對眼前這位媽媽的相信。

因此,我非常建議父母:觀察孩子對自己的看法與態度是什麼?會不會過於嚴或完美主義?但要注意!因為有些孩子對自己的高標準,並不會用「積極」來表現,而是會用「挫敗」或者「自責」來表現——這是因為對自己的標準太高、太完美主義時,只要達不到心中的標準,對那孩子而言都是失敗。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對自己是過於嚴格的,父母更應該讓他相信:「不論你的表現如何,我都會願意愛你!」這對孩子都是非常大的釋放及支持。

四、孩子期待自己能夠讓父母滿意

有一個爸爸他告訴我:「我的兒子,每天都在外面玩他的熱音社,還當上社長。我覺得年輕人玩社團是很好啦!可是他已經玩到都快荒廢課業了,成績也掉了很多。我跟他說,如果成績再繼續往下掉,我就不准他繼續去社團。結果那天他跟我吵了好大的一架。」

「其實我也知道,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可是做父母也不能看著孩子成績變差,卻什麼都不做吧?只是最近常常因為規範他練團練到幾點要回家的這種小事情,搞得氣氛很僵。讓我覺得這個做爸爸的,好像講什麼都沒有用。」

(圖/
父親害怕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已經漸漸變得不重要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其實這對父子的關係,可以討論的層面很多,包含:這是孩子青春期所必經的反叛、孩子不被理解的恐懼、父親愛孩子卻用擔憂的方式呈現……等等;以及父親害怕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已經漸漸變得不重要了。

但在細究之下,我跟爸爸討論到一個重點:「你的兒子是不是很在意你對他的看法?」爸爸有點驚訝地說:「好像是耶,上次我跟他說了一句什麼,他整個反應就很大。」

我接著說:「雖然我還沒見過你的兒子,但我做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或許他知道,他無法在課業上讓你完全滿意,所以決定要在其他地方,例如在樂團上,要闖出一番成就,證明給你看,他不是一個讓你失望的兒子。」

爸爸表情看起來有點震驚,然後陷入一陣沉默。或許對爸爸而言,聽到「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是非常重視自己」時,其實也安撫了害怕自己對孩子不重要的不安。

其實就我的觀察,孩子天生就會有一股想要照顧父母、分享給父母,甚至榮耀父母的動力。例如: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第一次會扣扣子、會走路、發現新東西,都會很熱衷地想要分享給父母知道。只要身為父母的你,願意給孩子貢獻與分享的機會。

但大多數的父母,都卡在對孩子的擔心,想要「給」很多,卻反而讓孩子變得被動或壓力很大。反過來,若父母願意「相信孩子」,並欣賞孩子的努力與表現,他也會願意讓自己進步,主動讓父母看見自己的好。

因為孩子內心都有一個會非常願意成為榮耀父母、讓父母驕傲的小孩。

作者|邱淳孝

為《情緒勒索》所屬心曦團隊諮商心理師,中崙諮商中心、楊孟達身心科診所兼任兼任心理師,曾經擔任成德國中、陽明高中專輔教師,及台大心輔中心、開平餐飲學校、喬治商職、天使心……等輔導員,現為失戀花園作者。

曾接受家族治療(若水學堂)、完形治療、心理劇、阿德勒、李侖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治療等訓練,專長家庭治療、親子教養、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性別議題、同志議題及自我成長、情緒困擾。並應邀以「家族治療及阿德勒取向——應用於親子教養(情緒困擾、提升自主等)」為題,舉辦演講活動。

本文經授權轉自四塊玉文創出版《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原標題:「玻璃老鷹型」孩子是什麼?)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