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企業都故意把商業行為包裝成免費、「做功德」?專家:因整個社會都被道德綁架...

2017-12-06 08:00

? 人氣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表示洗耳恭聽。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艘船出海打魚,賺了錢之後雇幾個幫手增加漁獲,才能增加利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之後呢?漁夫問。之後買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後呢?再買幾艘船,開一間漁業公司,再投資水產加工廠。

然後呢?把公司上市,用賺來的錢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就能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此一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一沉吟說,成為億萬富翁,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做日光浴,釣釣魚,享受生活。

噢,原來如此。漁夫想了想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嗎?

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這個故事,寓意是在嘲諷富翁,一輩子辛苦掙錢,最後只過上了漁夫每天在過的生活。這則寓言,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卻隱藏著對金錢嚴重的認知偏見

儘管在那一天,富翁和漁夫享受著同樣的生活,但對富翁來說,這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天而已,明天他也許飛去瑞士滑雪,後天去峇里島潛水,再過幾天他還可以飛去日本泡溫泉、吃懷石料理。你看出來了嗎?僅僅依靠人生中很小的片段來判斷整個人生的價值是危險的。富翁和漁夫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富翁擁有「選擇」的權利,也使得他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寓言反映了社會對金錢和商人的偏見,甚至與道德綁在一起。這種偏見也曾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潛意識中,我對從商抱著消極的看法,認為做這行並非值得驕傲的事。這種思維導致我一直把自己綁在傳統的上班族位置,並且因為這種依賴而缺乏自由和安全感。儘管回國以後,我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各種活動,成功創辦了兩個社團,卻總是一些不賺錢的事。這讓我很苦惱,我意識到自己必須解開內心的結,才有可能告別仰仗工資的生活。

商業化錯了嗎?想賺錢可恥嗎?

TED上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差生的成功之路」。演講者卡麥隆.赫羅爾德出生在一個企業家族,父親從小就培養他的企業家精神,因此他從七歲起就開始做小生意,從未間斷。他在還年輕時就有了自己的股票經紀人,並完全依靠自己支付大學學費,最終成為列名富比士富豪榜上的一位成功企業家。

在赫羅爾德看來,學校應該鼓勵那些從小就展現企業家精神的孩子致力追求企業家的夢想,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或會計師。他認為企業家是這樣的一群人:一旦有想法和熱情,或看到世界的需求,就會挺身而出,開始行動,並想盡一切辦法來實現想法,同時吸引和他們擁有一樣想法的人參與其中,一同實現夢想。

我十分認同他所說的,這個世界應該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成為企業家。然而社會對於追求利潤的道德偏見,壓抑了許多原本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而僅滿足於月領工資的生活。《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明確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追逐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要知道,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其實就是源自個人對財富的追逐。

即便是在商業無所不在的今日,「商業是邪惡的」這樣的信念還普遍存在。我在微信創辦的教育社群剛開始時,一位訂閱者留言給我:「不喜歡這個社群,因為它太商業化了。」關於「太商業化」,她指責社群上所有內容都是與銷售直接相關的課程介紹,而沒有任何純粹的、只和心靈或精神相關的分享。按這種邏輯,我猜想她所渴望的「不商業化」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每個人都無償地分享或給予,這裡的交換不是基於金錢,而是來自愛心和奉獻精神。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信念的存在,市場上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創新企業為了避免顯得「太商業化」,紛紛轉成間接的商業模式,例如做內容的不靠內容賺錢,做軟體的也不靠軟體賺錢,而是藉由廣告商或販售用戶隱私來賺錢;而做硬體的,不靠產品賺錢,而靠加值服務賺錢。

這樣的「商業」看起來簡單而純潔。蘋果電腦的CEO庫克曾在一封公開信中評論過這種模式,他說:「當一項線上服務免費時,你就不再是消費者,反而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庫克聲稱蘋果絕不會出售用戶隱私,因為蘋果的商業模式非常直接,即憑藉販售出色的產品獲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十分讚賞《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的做法。不同於大多數網路創業者,羅振宇始終把自己定位成生意人,對賺錢從不避諱,並一直相信「正當賺錢,是這個世上最有尊嚴的活法」。這種思路不僅把《羅輯思維》帶上一條盈利之路,同時把中國帶入了內容付費時代,為眾多知識分子謀取福利—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是理所當然,而作為一種正當的商業行為,收費賺錢則天經地義。

若沒有消費者和生產者藉由貨幣直接交易,正常的價值創造體系就會被阻斷。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成為靠利潤生存的企業家,而不是仰賴融資、讓別人為自己的失敗埋單的創業者。

在離職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領取固定工資,然而我對這份收入一直難有心安理得的感受。因為儘管鎮日忙碌,我卻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更看不到它們帶來的價值。離開月薪族帶給我的生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每個月固定匯錢給我,每分錢的收入都必須靠自己去賺。然而,我卻從未像現在這般心安理得,因為賺的每分錢都來自我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而它們才是我個人價值的直接體現。

這樣的生活,令我感到驕傲。

作者介紹│Susan Kuang

留美MBA, Linkedin專欄作家,自媒體人。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曾被近千家媒體轉載,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從研究所畢業後陸續擔任美國州政府的數據分析員、網路公司分析師。2015年正式結束職場生涯後,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實現了生活與工作的完美結合。作為引入「斜槓青年」的第一人,她希望藉由打造一個專業的自我發展空間,幫助人們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