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產檢做越多次,反而讓孕婦越擔心?

2017-08-28 07:00

? 人氣

即便有幾萬分之一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是生物自然繁衍的必然現象,但人類愈是信任科技,愈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選中的那一個家庭」。要醫師相信,產家會真的盡人事後聽天命,而非質疑產檢過程是否有疏失、醫術有問題,我想如今已是不可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希望有更多孕婦,能如朋友小仙所告訴我的一樣,對這個過程更有覺知:

每個孕婦都走過一些歷程,只是心境長短不一,停下來的地方也不一樣。我慶幸也幸運,走到一個自己還能接受的地方,想清楚自己為何受這些騷動,想清楚關於生小孩自己想承受的風險,降低為此焦躁煩惱的狀況,願意更如實接受一切。

台灣生育率這麼低,為什麼產婦得不到更長的產檢時間、好的諮詢品質與足夠的產前教育?

一直到懷孕後期,我去拜訪助產師,才知道產前教育應該包括完整的生產過程說明。只在牆壁上張貼一張海報是不夠的,而是要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實際模擬胎兒如何經由產道誕生,產婦需要的資訊不只是流產機率與體重控制。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不對勁,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問題,醫療院所的經濟壓力,都回到了「人」的身上,忙碌的醫護人員是否有更好的詮釋方式,解釋初期唐氏症篩檢數值的意義,多說一句話,多一點同理,還是我們只能多依賴更進步的醫學科技。

與助產師互動後,我又回到台北的婦產科診間,等待我的號碼出現在螢幕上。疲憊不堪的護理人員翻看著媽媽手冊,例行性地問我:「都看過了吧?有問題嗎?」我還沒回答,他就打了一連串的勾。

我在想,如果助產師可以進入醫院,是否有可能改變女性的產檢經驗,除了面對機器和一連串的檢查,我們還能感受人的溫暖。

婦產科醫師林靜儀認為,理論上,唐氏症篩檢和SMA篩檢都不該在一般婦產科做,婦產科提供的是諮詢飲食、觸診和理學檢查(用皮尺量肚子、用手摸胎位)。遺傳病診斷應該要轉介到遺傳診斷專家,超音波該由影像診斷醫師處理,鏈球菌篩檢陽性和其他高血壓糖尿病產婦,應該去高危險妊娠專科,這樣的分工才能提供專業諮詢。

至於為什麼台灣不是這樣?我認為是:

1. 健保一卡吃到飽觀念,病人花一次錢就什麼都想要。
2. 專業分工病人會抱怨看診太麻煩。
3. 專業分那麼細,如果限制非次專科才能做某些檢查諮商,會擋人財路。
4. 產前檢查若只做理學檢查,產婦一定會抱怨。
5. 門診診療費給付不到300元,什麼都想有的結果,就是什麼都做半套。

產檢如何影響孕婦情緒?

產檢方式如何影響婦女的懷孕情緒,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查詢資料時,我找到一篇婦產科醫師戴承杰與公共衛生暨護理專長的學者簡莉盈合力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討論到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產前檢查次數與病人結果的關係做了系統性整理,發現較少次數的產檢並不會增加母嬰在妊娠毒血症、泌尿道感染、產後貧血、母親死亡率、嬰兒低出生體重及週產期死亡率的危險。然而,較少的產檢次數雖然會降低整體醫療花費,卻會增加婦女對醫療的不滿意與焦慮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