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校跟補習,還帶小孩去哪裡學習?如果沒有,這就是台灣孩子只能當考試機器的原因...

2017-07-14 07:30

? 人氣

然而,進一步分析卻發現,台灣學生表現雖好,學習態度卻相當負面。近幾屆的 TIMSS 資料顯示,除了 4 年級科學之外,對於 4 年級數學、8 年級數學及科學的學習,學生既沒興趣、沒自信,也不重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長看到這兩極化的結果,不禁想問:PISA 或 TIMSS 真的可以反映孩子的 STEM 素養或能力嗎?邱美虹不這麼認為,「或許我們的學生就是適合考試。」就 STEM 個別科目而言,她建議更應注意細項的評估,以 2015 年的 PISA 科學素養評比為例,台灣學生在「辨識科學議題」排名 17,表現較差。但這些才能彰顯台灣學習上的弱點,提醒教學與政策制訂須多注意。

至於在較高層次的 STEM 跨領域統整及實作應用能力方面,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李國偉表示,並不適合用 PISA或 TIMSS 評比。因為這些評量各有預設的目的,況且當年設計時,STEM、STEAM或STEM+的概念及 AI 人工智慧尚未成熟。

「應趕快發展 project-based(主題式)的教育,」李國偉認為,推動 STEM 教育,這才是當務之急,「先不要管國際評量,任何的評量都是後見之明。」

02
明道中學的學生在該校的 Fablab 製作自己發明的垃圾桶並參加馬來西亞發明展,摘下銀牌。(圖/《未來Family》提供)

重點三:學校不是唯一的 STEM 學習場域

任何推動 STEM 教育的國家,都會鼓勵社會上多數成員共同參與,讓學校以外的場所,也可以是主題式學習的場所。2010 年10 月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舉辦的「終極街區派對」(The Ultimate Block Party),就是著名的例子。

派對主題是「遊戲場所也可以是 STEM 教室」,要讓家長了解,遊戲對於孩子學習知識是重要的。整場派對包含28項活動,涵蓋冒險、建築、體能、創作、藝術、裝扮、技術、語言遊戲共 8 大遊戲領域。來自科學界、企業界、非營利組織、博物館等各領域參與者多達5萬多人,《慾望城市》女演員莎拉‧潔西卡‧派克也共襄盛舉。

這種擴大社會參與的學習景象,其實不難想像。在台灣,我們也可以把 STEM 教育當做圓心,用三個同心圓,畫出近幾年陸續成形的STEM學習地圖。由內而外,第一圈是學校教學,第二圈是企業公益支持及民間教育資源,第三圈是科學博物館。三環之間,創客(Maker)、黑客松(Hackathon)、機器人設計製作等,都是非常熱門的 STEM 教育活動。

在台灣STEM教育的同心圓裡,科學博物館的角色常被家長低估。事實上,它才是跨領域、跨主題學習的極佳場域。

以位在台北士林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為例,館內展覽主題與課程非常適合國小、國中學生參與。科教館館長朱楠賢以館內的「仿生展」為例表示,與學校 STEM 教育相比,科學館或博物館針對不同主題打造深度的「浸潤式」學習情境,孩子吸收知識的方式不再是被動的看、聽,而是要與展品互動,當場實作,是真正的從「做」中「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