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什麼知識都有,幹麻花時間讀書?其實上網讓你每天越來越腦殘還不自知啊

2017-06-07 12:02

? 人氣

多媒體、超連結、時不時蹦出來的聊天訊息和新郵件通知,還嚴重干擾記憶力。只有有意識的短期記憶,稱為工作記憶,才有可能被轉化為長期記憶。過去心理學家曾經認為人的工作記憶只能同時容納7條訊息,而最新的研究結果是最多只有2~4條。這樣有限的容量非常容易被無關訊息干擾導致過載。上網時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為點還是不點做決定,都在阻礙我們把短期記憶升級為知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上有些人只看標題就敢評論,根本還不知道文章說的是什麼。逐字逐句的讀書已經被快速掃瞄式的「讀網」取代。用小型攝像機跟蹤上網者的眼球運動表明,網上閱讀模式是個「F」形軌跡:他們會快速讀一下文章的前面兩三行,然後把網頁下拉,跳到文章中間再掃幾眼,然後就立即跑到結尾把目光停留在螢幕的左下角。大多數網頁被讀的時間不超過十秒,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網頁被讀超過兩分鐘。

既然是掃讀,深刻的內容就很難有競爭力。點擊排行榜上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配有精彩插圖,讓人會心一笑,有機智而無智慧。很多流行文章都是相同的幾個套路,沒有真正的新意。與書相比,網上的文章是膚淺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卡爾認為其根源在於網際網路這個技術。考察地圖、鐘錶和書籍技術對人類思維方式的影響,會發現技術並不僅僅為思維服務,技術能改變思維。比如地圖就加強了人們抽象思維的能力。而網際網路這個技術是用各種小訊息去幹擾人的思考。神經科學家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說,多任務的閱讀方式是「訓練我們的大腦去為廢物分散注意力」。

更進一步,卡爾認為谷歌正在把網際網路向更膚淺推動。YouTube這樣的業務對谷歌來說只是為了給搜索引擎帶來流量、收集訊息,以及排擠潛在的競爭對手,對公司利潤幾乎沒有貢獻。谷歌的真正業務是搜索,利潤的絕對大頭是廣告。一個盯著螢幕看的用戶不會給它帶來任何廣告收入,你必須不停地搜索和點擊。正如其用戶體驗設計師艾琳尼‧奧(Irene Au)所言,谷歌的核心戰略就是讓用戶快來快走,它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戰略服務。對谷歌來說,短而新的訊息可以帶來更多點擊,價值遠遠超過經典長篇大論,它把所有書籍上網,正是把整體的書變成一堆可搜索的簡訊息的集合。

不過,經濟學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則對膚淺訊息的流行有不同的解釋。在《達蜜經濟學》(Create Your Own Economy)一書中,他提出廉價必然導致低俗流行,是艾智化—艾倫(Alchian-Allen)定理的要求。這個定理說如果低品質蘋果和高品質蘋果同時漲價,那麼人們將更樂意買高品質蘋果,反正也要花很多錢還不如吃個好的。在通信和交通手段不發達的時代,出門看一場戲劇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所以要看就看個經典的,而且戲劇往往很長。同樣道理,在中國發明紙張之前,竹簡是昂貴而費力的訊息載體,所以那時候的書本本都是經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