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真的很棒!自製動畫講歷史爆紅、百萬人觀看,青年營運長道出創業甘苦談

2017-04-20 11:34

? 人氣

「台灣吧」背後的四人團隊,用年輕思維讓歷史變得有趣!(圖/平安文化提供)

「台灣吧」背後的四人團隊,用年輕思維讓歷史變得有趣!(圖/平安文化提供)

每每聽到創業成功的例子,雖然常能受到鼓舞,但也有許多人會在心裡猶豫:「他們可以成功,但我不一定啊!」

4個才能各異的台灣年輕人,一起創立了「台灣吧」網站,期待透過淺顯易懂的影片讓所有人接觸歷史、了解歷史,認識真正的台灣。他們的故事並非一帆風順,曾經一炮而紅,48小時內突破20萬觀看流量,也曾失落、做個節目沒賺到任何錢。那些許多創業家不願公開的艱辛與挫折,讓「台灣吧」營運長與共同創辦人蕭宇辰說給你聽…

我和謝政豪、張佳家和林辰湊在一起,可說是一連串的因緣際會。一開始是政豪想要做一系列的影片,但專長在聲音製作的他,一開始就找過去合作其他案子時認識的佳家,詢問他的意見。巧合的是,我跟佳家先前也聊過「把歷史變有趣」的方法,提過很類似的概念,甚至想過畢業時可以借用我的歷史專業與佳家的繪畫能力,製作一些動畫短片,但後來我們各自忙彼此的工作無疾而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專業各異的我們,因共同目標湊在一起

就因為之前的閒聊,當政豪跟佳家聊到想做跟教育相關影片的想法時,佳家建議政豪跟我見面聊聊,發現理念一致,就決定試試看。團隊已有音樂製作、視覺設計、腳本製作的專業,但是呈現上,還缺一位讓生硬題材變有趣的表演者,所以政豪找上因為核四與服貿影片而紅的林辰合作。我們四個人先前並不認識,完全是因為「想要完成一系列具教育意義的動畫台灣史」這件事而湊在一起。

我們四個做為共同創辦人,一起決定了「臺灣吧」這個名字,一同發想節目、主題內容、風格、集數等,最早的許多設定都是四人共同發想,但我們四個人在各自的領域(知識文本、劇本主持、視覺、聲音)互相信任,完成守備範圍的工作。

一開始大家因為各自過往的經驗,決定以「台灣歷史」為節目製作方向。這個選擇對於我們四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意義。政豪過去長期關心社會運動,他感受到整個社會對台灣的過去認識不足,認為大家要更了解這塊土地,需要有些行動改變這一切。我自己在教育現場三年,看見學生往往因為課程內容無趣,導致學習台灣歷史的動力不足,一直在思考改變的方法。佳家與林辰在國外期間,深刻感受到自己與這個世界、對台灣不熟悉,不管是誤跟泰國混淆、討論跟中國的複雜關係、台灣認同……等,這些經驗讓他們覺得應該要讓世界更認識台灣。

才能各異,這4個年輕人靠熱情打造「台灣吧」。(圖/平安文化提供)
才能各異,這4個年輕人靠熱情打造「台灣吧」。(圖/平安文化提供)

「興趣」決定學習動力

我本身就喜歡歷史,高中第一志願就是台大歷史系,不是基於什麼特殊考量,單純是從小喜歡歷史且當興趣培養。小學開學兩天我就把歷史課本看完,那是我第一本看完的教科書。對歷史抱持著理解因果的態度看, 歷史課本就是本有趣不無聊的書。

歷史課本會吸引我的主因還是眾多的「三國」遊戲經驗,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些許理解,而我也很喜歡。小學三、四年級常常跑圖書館看三國漫畫。因為遊戲激發了我對歷史的好奇,年紀大一點也學會找其他的書看, 漸漸對於其他朝代發生的事情略知一二,當時還吵著爸媽幫我買一些歷史書籍來看,這些一點一滴的累積,慢慢養成我的濃厚興趣。

我一直覺得「引發對某件事的興趣」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我受到電玩的啟發,但在正規學術圈中,從電玩、小說角度切入的歷史幾乎不存在,一直以來最有機會引起大眾興趣的媒介是在學術研討圈外,不屬於歷史的範疇。但對我來說,正是這些非正規歷史讀物引起我對歷史的興趣,有動力深入了解。「激發興趣」這個概念呼應我們做「臺灣吧」的初衷。

這也是七分鐘左右的動畫希望達到的效果,內容當然不可能包山包海,能講的很有限,歷史從來不是單純大補帖學習方式可以處理的領域,但如果有人因為我們的選材、詮釋或表現手法,開始覺得某些議題有趣,這樣就達到臺灣吧製作內容的目標:用趣味引導觀眾發現知識有趣的一面。

「了解需求」是初試啼聲就成功的關鍵

我們沒有想過<動畫台灣史>一開始推就成功,畢竟到YouTube 上滑一滑也知道做影片、動畫的人非常多。花了很多心力製作的內容,我們當然希望有人看,但也從沒有任何把握一推出就受到關注。第0集<台灣賣卻論>其實旨在試水溫,希望告訴大家我們的計畫,以及這個計畫對台灣教育的一些幫助。最早只希望募得一筆資金做完動畫台灣史,之後大家就回到各自原本規劃好的人生軌道,對社會產生一點影響是最大的目的。

我們四個人對這個計畫的關懷都不太一樣,分工也很明確。我負責處理歷史文本的處理,林辰負責劇本與表演,佳家負責畫面,政豪負責聲音。當初討論動畫台灣史的時候,原本想要用五到八集的長度做完台灣史,但從歷史專業的角度來看,這種長度想做完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都覺得不可能在短時間講完台灣史,應該先處理一半,從日治時期開始,以免貪多嚼不爛。

我在教學現場獲得的學生反應,成為選擇題材重要的依據,尤其是一些提問特別多的段落,代表存在跟既有認知的差距,第0集的<台灣賣卻論>基於這樣的原因被挑選出來,也獲得廣大的迴響。三年的教學資歷成為我參與動畫台灣史製作的重要根基,讓我深入理解一般人的認知、感興趣的面向、教育現況與實際教學內容。

創意的點子需要人才的投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我們四個人成立「臺灣吧」一樣,因為這件事符合我們各自的夢想。而對員工來說也應該一樣,無論是因為公司氛圍、追求的目標、產出的內容,只要有相契合的部分與認同、認同大家共有的基本價值,其他都是彈性條件。

對我來說,有能力、具備技術的人才是臺灣吧在找夥伴的優先條件,畢竟好的想法需要對的人才一起實踐。對公司來說,我覺得這應該是公司的責任,要想辦法讓他們待越久、越喜歡這個地方。我們其實歷經非常多人才選用上的嘗試與失敗,目前為止已經三個人加入又離開,對我們這樣的小公司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也讓我領悟到一件事,很多時候公司都會想要找先對公司有認同的員工,但後來這樣的人反而會讓我們擔心,如果內部情況與他的認知不同,打擊可能更大;相對來說沒有過高期待的人或許打擊反而較小。

創意的延續與呈現

相較於2014年下半年,現在「臺灣吧」走得有點慢,幾個警訊持續提醒我們:節目按讚人數下滑、關注度降低……都是徵兆。2016年「臺灣吧」才算是正式開始經營,2014年至今靠<動畫台灣史>獲得大家的關注而獲得一些合作案,合作對象信賴我們並給予資源與創作空間,但熱潮終究會退去,關注度下降是明顯的徵兆。如何擺脫過去光環,重新站穩腳步是首要任務,畢竟不能一直靠著過去的成功生存,而是要想辦法創造第二波、第三波的新里程碑。

「臺灣吧」目前已推出<動畫台灣史>、<JT交通事務所>、<十八銅人健康教室>、<123募投人>等節目,而<動畫台灣史>的成功,代表觀眾對歷史題材的興趣與需要,所以我們今年會再推一波歷史節目。選擇大眾有興趣的題材會比較輕鬆,但這不代表冷門的東西不該做,有些知識即便大家不知道也同樣重要,更應該用我們的方式讓大眾知道。如果只挑容易的事進行,那誰做都可以。

2016年我們預計推出五檔節目,只要其中一檔成功,能帶動其他四檔被看到,那就夠了。不一定要全部叫好叫座,但五檔節目最起碼都要符合「臺灣吧」對於節目製作的教育意義與標準。只是節目在做與不做之間的拿捏依然是場豪賭,以<哲學哲學雞蛋糕>為例,這檔節目在產品意義上沒有問題,但就商業營運面來看徹底失敗。它沒有幫「臺灣吧」賺進任何一毛錢,但我們投入很多人力與資源製作這個產品。我們從中學到很痛也很重要的一課:每一次的成功都要在事前做足充分準備。

當初我們拍板決定製作這檔節目時,認為先開拍了錢自然會進來,因為這檔節目很有趣,但事後證明這個模式不如預期,也凸顯了節目決策上的問題,有些節目的開展與否並沒有充分的討論與規劃。而因為這次的經驗,我們現在也有了較完整的評估與規劃,從兩個很重要的評量點出發:組織能力與資金。目前除了<哲學哲學雞蛋糕>之外,所有的節目都有合作對象,也就是有人出錢贊助、發行或其他協助,才有辦法持續下去。因為純教育性的內容,難以透過市場評估確定受歡迎的機率。

像之前爆紅的<北極震盪>影片也是很特別的案例,因為除了那支之外,氣象局製作的其他系列影片觀看人數少得可憐。「成功」這件事很難評估,有時候跟時事很有關係,但就像我們從<哲學哲學雞蛋糕>中學到的一課,隨時做好基本盤,製作有品質的產品並維持基本流量,為品牌鞏固粉絲、知名度與魅力的,符合上述條件仍然能拍板執行。經過之前幾次的經驗,我們現在的內容,如果不是有資金、贊助,至少期望能做到的就是有品質及基本盤。

創意與生存的拉鋸

缺乏資金一直是每個新創團隊常遇到的問題,我們一開始營收就是靠賣商品。「臺灣吧」前期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周邊商品維持營運,之前還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量,但現在越來越低,只剩不到五分之一左右。未來希望黑啤、藍地等角色能夠創造產值以穩定公司的金流來源。要解決資金問題,還是根本要靠自有產品獲利。如何將黑啤經營到像熊本熊一樣,一出場就可以賺錢?如何以角色的獲利持續經營內容的產出?如何以現在的內容產出持續深入大家的內心?創造「對角色的認同」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讓商品營收成為主力?從現在的五分之一往上成長到一半,就是證明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角色賺錢,而非依靠贊助。其他諸如利用平台抽取廣告費的模式,是非常微量的收入,台灣的廣告還是集中在平面與電視上,網路廣告投放也集中在FB 與 YouTube 上,而非內容產出者,大多數的內容產出者能從這些平台上的獲利非常的少,無法做為新媒體的主要收入。

目前內容產製者的金流來源大多像部落客型的置入行銷案,但這在製作上會有很多限制。現在有幾十個邀約詢問廣告合作的可能性,這對單純的製作公司擁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臺灣吧」的目標不是影音製作,而是媒體,我們想固守路線,才會產生這麼多的品牌、策略與營運上的考量。不過這樣的堅持,吸引到在乎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臺灣吧」走到今天也是靠這些品牌的佛心支持,但如何不依靠佛心品牌的支持還能繼續存活,才是最大的挑戰。

在商品營收還非主力的現在,節目企劃不管是自主開發、找錢找資源或外部合作都有,我們會針對每檔節目考量是否有足夠資金、內容是否可行,以及節目製作是否符合公司發展。像<三分鐘看不懂刺客聶隱娘>與<三分鐘看不懂《灣生回家》>就是我們對電影領域做的企劃嘗試,當初獲得這個執行的機會,也發現確實是個可以發展下去的產品線。

新媒體的挑戰――「我可以,你也可以」

臺灣吧目前還不具備關鍵性的技術,我們不過是因為第一部作品的成功而累積了一些知名度,進而藉由品牌的價值生存並找尋真正可依賴的模式。真的在做才會發現新媒體的經營不容易,或許這也是新媒體產業看似大鳴大放,但能真正長久存活下來的案例很少的原因。現在有系統製作影像的組織,依舊還是壹電視這種大型的傳統媒體而跨足網路品牌,否則至少也要依靠公部門的專案預算才能支撐。

開始經營媒體之後,才會面對真正的問題:觀看次數不是金流的保證,怎麼在流量變現與媒體價值中找尋平衡,才是「臺灣吧」要繼續成長和深化經營的最大難題。

 

公司簡介|臺灣吧

自產內容的新媒體公司,目標是「讓台灣成為全球數位內容的燈塔」,以優質的數位內容,替台灣立足世界的新角色,持續深耕不同領域的內容,著重教育、傳播、娛樂三大領域,創作出引起使用者興趣、與使用者建立對話、開創性的新媒體節目,不斷將新作品帶到大家面前,並創造正向的社會影響力。作品包括:<動畫台灣史>、<故事‧台北>、<哲學哲學雞蛋糕>、<十八銅人健康教室>、<週末來吧>、<JT交通事務所>、<123募投人>等等。

網站: www.taiwanbar.cc/index.html

創立時間:2014年。

創立經過:四位創辦人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自我認識不足,因此希望能製作一系列具教育意義的優質節目,改善媒體環境。讓台灣成為全球數位內容的燈塔。

商業模式:企業贊助、內容置入行銷、角色周邊商品販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與其替老闆賣命,不如為自己拚命:台灣科技創新教父給青年的20堂創業課》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