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膩在一起就叫朋友!日本首席心理師:最真友情,是彼此有著這種微妙距離…

2016-11-11 17:51

? 人氣

你對「朋友」的定義是什麼?一定要膩在一起才叫朋友嗎?常有許多人因為朋友跟自己做的不同的選擇,就是背叛自己,但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徹底錯誤的。朋友之間該有的那份微妙距離,就讓日本知名心理師河合隼雄告訴你...

確立友情的「儀式」

支撐友情的是什麼呢?實質的利益往來雖然重要,卻稱不上是朋友關係。這和單純的「認識」也不一樣。雖然也有人把不熟的人當作朋友,以朋友眾多而自豪,但朋友不只是認識的人,以這樣來思考友情關係才是常態吧。在這裡,有支撐兩人關係的X,而這個X無法以實質的利害關係做說明,就是友情的妙趣所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友情是無法說明的。有個人在被問到為什麼把某人當成朋友時,只好回答:「因為他就是他。」這確實很重要。與其說這個、說那個的,倒不如說喜歡他「全人」。把這個當成對朋友的解釋,我覺得很了不起。然而即使是這麼說,兩人吵架後分道揚鑣的也不在少數。在認定「因為他就是他」是個說明友情關係出色的理由後,試著分析支撐友情的是什麼,似乎也有其意義。

「聰明的人沒朋友」這是日本一句古老的諺語,意思很容易明白。這裡「聰明的人」指的是「善於算計的人」,也可以說是「尖銳刻薄的人」吧。這種人之所以沒有朋友,是因為他自覺不需要朋友,同時也讓人覺得難以親近。

用尖銳的眼光看人的話,就不可能有毫無缺點的人。如果思考:「跟這個人往來會有好處嗎?」就會看到一堆壞處。總之,這種人不可能交得到朋友。

與這句諺語相反的是,朋友間有一種傾向,常會去做一些蠢事,或是一些得不到任何好處(有時還會有損失)的事,這也很容易理解。一起喝酒喧鬧、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盡做些聰明的人無法忍受的事—這就是朋友。可以說這些行為就是友情的證明,是確立友情的一種「儀式」。

(圖/河村友歌、渡辺友美子@PAKUTASO)
(圖/河村友歌、渡辺友美子@PAKUTASO)

或者說,日語裡有「作陪」這個詞。朋友去買東西或是做他感興趣的事時,雖然自己並不怎麼感興趣,還是會「作陪」。這些事既不怎麼有趣,當然也毫無利益可言。因著聰明的人所不願意的「作陪」,友情就被支撐了起來。

有時人們會生氣地說:「我不奉陪了!」從此斷絕友情,也有人在會絕交後又恢復友情,連說好次「不奉陪了」,友情卻還是維繫著。

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

人很難獨自活著。孤獨是可怕的。有認同自己的人存在,不曉得人們會因此而多麼安定。

國中畢業二、三十年後舉辦同學會,在這種場合通常會以綽號來稱呼彼此。作家遠藤周作先生以巧妙的手法描寫了這樣的情景。據說只要一靠近藤先生就會聞到一股臭味,因此他有「靠近臭」這個綽號。在這樣的聚會中,遠藤先生說:「因為互相知道對方的惡作劇和弱點,現在就算再怎麼裝模作樣也無濟於事。」也就是說,這與世間普遍認知獲得他人認同所需要的地位、財富、名聲等無關,老同學間已經彼此認同了對方的存在。

「青梅竹馬」的好處就在這裡。與外界的評價、利害關係等無關,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並且為了要確定這份關係,見面時都會聊起往事。話題從那時我們做過那樣的事、這樣的事開始,一直聊到小學同學的種種回憶。喝茶、吃點心也聊,或是在吃飯、喝酒時一邊聊起這些事,心裡就感到溫暖,覺得有朋友真是好啊。也就是互相確認共同擁有的事物,一邊彼此認同對方的存在。

「喂,我們怎麼總是在聊以前的事?」聊天的過程中,有人留意到了。「我們多來聊聊未來的事吧!」雖然有人起勁地這麼說道,但大家卻不怎麼附和他的話。就算聊未來的事,想從中尋求存在價值的認同,終究也只會脫離彼此共同擁有的事物。在同學會等場合中,那種喋喋不休地吹噓自己得意事蹟的人,之所以會惹人討厭原因就在此。

人類為了在社會中生存,必須穿上合適的「衣服」,有時與其說是衣服,更應該說是「鎧甲」。人人各有各的地位與被賦予的角色,必須採取與之相符的行動,但在朋友的面前卻能夠卸下武裝。即使少了鎧甲的保護,還有彼此共同擁有的事物作為支撐,因而可以安心,能夠放鬆自己或是得到安慰。

然而或許有人認為,這種互相舔舐傷口的友情沒有發展性可言。難道就沒有不一味回顧過去,將目光放眼未來的友情?那麼,要是把「目標」或「理想」之類的東西,帶進彼此共同擁有的事物中呢?也就是未來的志向。

但這種情況,說是夥伴或同伴還比較適合,未必就是朋友。

為什麼呢?確實也有擁有共同目標或理想的朋友,但有時這樣的人也很難稱得上是朋友。

這是因為如果將目標與理想擺在前頭,就會出現以之為基準的評價。要是與目標或理想背道而馳,或是力有未逮,就有可能遭同伴的排斥。這就不是「喜歡他的全人」了。

如果說支撐著友情的並非是目標或理想這樣共同擁有的東西,我想說那就是「活著」這件事。就像想脫口說出:「你也活著啊,我也是。」彼此間都會感受到「我們都活著,真好」。這麼一來,彼此並不需要共事,目光就會自然朝著未來了。

保持距離:情緒在一起,但居住的帳篷要分開

來到諮商室的學生們常為「交不到朋友」、「被朋友背叛」而感嘆,以下就是典型的例子。

交到朋友後,關係迅速變得親密起來,兩人無話不談,無論做什麼都一起行動。某次朋友暫時回到老家,他覺得很寂寞打電話過去,才知道對方生病了。他馬上趕往探病,朋友見到他也很開心,要他當天住下來,兩人忘記生病的事,聊個不停。兩人都已經是這種交情了,但他想借某本書時,對方卻拒絕說:「那個已經借給××了。」那瞬間彷彿一聲轟然巨響,他覺得友情就此崩裂,最後演變為絕交。

「不要這麼衝動,稍微等一下不是很好嗎?」、「對方也有他的苦衷。」……任憑我說再多也沒有用,他只許朋友與自己「一條心」,毫無商量的餘地。

還有個類似的例子。彼此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但朋友有事相求時,他卻不假思索地果斷拒絕,破壞了彼此的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關係竟然變得冷淡。

這是因為人雖然能做到彼此同心,但很遺憾的,不可能永遠齊心並進。也可以說即使一時能夠齊心,也不會總是如此,因為人畢竟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

即便如此,原本相異的人能體會到「彼此同心」,依舊是很難得的事。只要一碰面,開口說話前對方就能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悲傷或痛苦,彷彿所有的事就像是「自己的事」。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一定能深深體會朋友的珍貴。然而他終究會察覺,對方與自己無論如何都是相異的個體。這時感受到的失望和憤怒,是非常巨大的。

前面所舉的例子就是沒有察覺這種人際關係的特徵,卻迅速建立親密的友情、也迅速破壞殆盡的典型。或許是從小不太有人際關係上的經驗,才會招致失敗吧。最近常會看到這種類型的年輕人,我認為他們從小就被要求用功念書,疏忽了為人處事上的學習,這或許也是在人際問題上造成挫敗的一大要因。

有些人的狀況則不是這麼單純,他們擁有相當的能力,人格發展成熟,然而即便如此,也一樣會經歷到與人彼此同心後關係的破滅。我認為其中一個要因是,隨著關係的深入進展,人心深處也產生了連結。無論何人,內心深處都是不可測的黑暗世界,各種禁忌的心緒在其中蠢動著。而關係加深也就意味著了解對方陰暗的一面,在那裡,善惡的判別基準變得模糊不明,或是對立的情感糾結成一團,於是產生了難解的狀況。

例如,白洲正子在《現在為什麼是青山二郎》一書中,以青山二郎為中心描寫小林秀雄、大岡昇平等人之間的友情,寫得相當精采。他們激烈的情感時而互有共鳴,時而發生衝突,而最後也面臨了友情的破裂。

(圖/河村友歌、渡辺友美子@PAKUTASO)
維持友情的良方──給彼此一點內心的獨處空間(圖/河村友歌、渡辺友美子@PAKUTASO)

例如在某次朋友的聚會中,青山二郎對小林秀雄找碴:「喂,小林,你的文章不行啦。寫的跟在這裡說的都不一樣。你喝了酒就會一頭熱,譬如描述看梵谷畫作時的感動,你說的比寫的還要有趣生動。寫成文章這樣不行。」聽青山二郎以這樣的口氣說個不停,小林秀雄先是「老實地應答著,一反平時的氣勢。況且說出來的都是事實,小林先生沒辦法反駁,於是陷入沉默。」書中這麼描述,「我好幾次看見小林先生流下眼淚,只有青山先生能讓小林先生哭出來。」

對於兩人的友情,白洲正子是這麼形容的:「正因為是高貴的友情,所以最後不得不走向決裂。」可見友情的深入會糾纏著可怕的東西。

阿拉伯有句諺語說:「情緒在一起,但居住的帳篷要分開。」,意思是就算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住處還是分開來比較好。

這句話相當有智慧,什麼都靠得太近就會難以相處,朋友間必須考量到如何保持「距離」

那麼,一起住宿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家人之間,友情就不存在嗎?「居住的帳篷要分開」這句話如果照著字面去想,就會變得無法理解。但即使住在同個家中,「內心的住處」也能偶爾分別開來,只要留心注意,心的「距離」是可以任意調整的。

保持心的距離有其「儀式」。關於儀式,我想要談論得更詳細一點,但這裡就先稱作「親密中不失禮儀」。為了不產生非必要的「黏膩關係」,朋友間有時也需要有些儀式和禮儀。

作者介紹|河合隼雄

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日本精神分析領域權威,對該領域影響深遠。歷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文化廳長官。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院數學系。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1962年至1965年赴瑞士蘇黎世的榮格研究所進修。著有《心的處方箋》、《中年危機》、《心的棲止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等多部作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大人的友情:在大人之間,友情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