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革命》選摘(1):性、少女與披頭四熱

2016-08-20 07:00

? 人氣

註2:相較於女性大量穿起褲裝與男裝,六○年代男性的中性時尚最大的改革在於細節的陰性化,例如穿起鮮豔的色彩與陰柔的材質。關於美國發生於六○年代的中性革命,請見寶列緹(Jo B. Paoletti)所著的時尚論述《性與中性:時尚、女性主義與性別革命》(Sex and Unisex: Fashion, Feminism, and the Sexual Revolutio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註3:「男性時尚大揚棄」是弗呂格爾(John Flügel)在一九三○年所創的概念,指出十八世紀末男性時尚走入簡約、去除鮮豔色彩與過多裝飾的過程。這同時也是男性主體「去時尚」、「去身體化」的過程。關於男性時尚的變遷歷史,請見愛德華(Tim Edwards)的《時尚放大鏡:概念、實踐與政治》(Fashion in Focus: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olitics)。

註4:「穿著灰色法蘭絨西裝的男人」(The Man in the Gray Flannel Suit)源自一九五五年美國小說家威爾森(Sloan Wilson)的作品,隔年改編成電影《一縷灰衣萬縷情》。這個書名喚起的當然是男性時尚大揚棄以後對男性時尚的經典想像:去色彩、去時尚的男性。

註5:關於孔雀革命,也有人認為這是流行想像多於實際革命,畢竟真正願意穿起鮮豔色彩與陰柔材質的男孩仍是少數。而在七○年代中期以後,男性時尚也逐漸回歸保守傳統。不過,孔雀革命的意義當然不在於實際上改變男性穿著,而在於透過流行文化的再現帶來男性主體的重塑與反思。

註6:關於男性批評家貶抑披頭四熱的論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丹賽(David Dempsey)在《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中發表的評論。請見David Dempsey. ‘Why the Girls Scream, Weep, Flip.’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3 Feb. 196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少女革命:時尚與文化的百年進化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