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台灣的莎士比亞群組

2016-08-11 06:50

? 人氣

1976 華岡藝展 莎劇《皆大歡喜》
1976年,華岡藝展展出作品莎劇《皆大歡喜》,由當時戲劇系教授王生善導演,演員都為大學部學生,是「台味莎」的開路先鋒之一。(取自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

讓我印象深刻的莎劇演出是北藝大戲劇系在1992年學期公演的《亨利四世》,故事背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次子及第四子後裔的約克皇族,以及第三子後裔的蘭開斯特皇族,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30年間(約1455~1485)爭戰不斷,過程錯綜複雜。莎翁在《亨利六世》劇中以兩個皇族的家徽,作為戰爭的標記,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讓三十年戰爭因而被稱為玫瑰戰爭或薔薇戰爭(Wars of Rose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業製作《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描繪英王愛德華三世次子及第四子後裔的約克皇族,以及第三子後裔的蘭開斯特皇族,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30年間爭戰不斷(擷取自「200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業製作《亨利四世》片段剪輯」影片)

除了歐洲史、英國史專家、莎劇研究者,一般人從《亨利四世》上推《理查二世》、《理查三世》,再到《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大多霧煞煞,真能釐清其中歷史脈絡、人物關係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當年戲劇系為了演出《亨利四世》,還特別開設莎劇相關課程,先在實驗劇場作課堂呈現,再至戲劇廳正式演出,頗獲好評。我觀看此劇,贊許之餘,心中仍不時浮出,這些年輕演員真的了解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所指涉的歷史背景嗎?

莎翁作品是人類普世的資產,但畢竟是英國人,他的成就也屬大英帝國的榮光。絕大多數國家不可能像英國這樣擁有眾多的莎翁資產與演出環境,更沒有莎劇專業劇團,經年累月依據原著所描述的時空背景、人物角色做公演。「台味莎」近年前仆後繼,演出不斷,多強調改編、跨界,而以舞台劇、京劇、歌仔戲、豫劇、布袋戲的時空、形式與表演特色展演莎劇。

1990當代劇場《王子復仇記》
「台味莎」,1990當代劇場《王子復仇記》,融合東西方劇場藝術,以說書、幫唱、舞蹈來呈現。(取自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

莎劇改編與重現,是一種新的創造,莎翁戲劇生命因而延續,也豐富在地劇場的創作元素。如以服裝設計作比喻,設計師設計經典劇作人物的造型與服裝,必抓住原著的時空背景與腳色的身形與特質,在服裝的剪裁、線條、色彩等層面,加上設計概念,創作出突破性的戲劇服裝。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把莎翁變成日本人,《馬克白》改編成黑白片的《蜘蛛巢城》(三船敏郎主演),《李爾王》則改編成彩色片的《亂》(仲代達矢主演),都有強烈的電影美學風格。30年前當代傳奇劇場首度以京劇形式演出《慾望城國》,把《馬克白》時空背景轉換至中國古代,台灣劇場觀眾非常驚豔。

黑澤明電影《蜘蛛巢城》
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把莎翁變成日本人,《馬克白》改編成黑白片的《蜘蛛巢城》(擷取自電影《蜘蛛巢城》)

2012年2月英國導演狄克蘭.唐納倫(Declan Donnellan)繼2008年來台灣演出《第十二夜》之後,再度與俄國契訶夫國際戲劇節(Chekhov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加上法國國立傑默劇院(Les Gemeaux Scène Nationale)合作,率俄羅斯影視一線紅星來到台灣,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跨國合作的莎劇《暴風雨》。唐納倫完全沒有改動莎翁劇作的人物、情節結構與脈絡,只是讓講俄文的戲劇人物穿上白上衣,米色長褲,「應劇情(或觀眾)要求」加上男女主角露點的畫面,戲劇將結束前,卡力班等人戴上墨鏡,拿著手機說話:「喂,我在劇院,不能講電話」,這句突如其來的台詞引起滿場觀眾爆笑。

英國導演狄克蘭.唐納倫率俄羅斯影視一線紅星來到台灣,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跨國合作的莎劇《暴風雨》
英國導演狄克蘭.唐納倫率俄羅斯影視一線紅星來到台灣,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跨國合作的莎劇《暴風雨》。(取自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劇場人有自己的創作目標,有話想說,確實是好事。不過,如果準備不周,創作能量不足,與其打著莎士比亞旗號,作大幅度的改編,想怎麼演,就怎麼演,藉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倒不如多從創作劇本著手,講你想講的話,做你想做的事。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