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是彼此的一面鏡子!他是來幫助你內在小孩成長的禮物

2016-08-09 11:32

? 人氣

成為父母之後所展開的小我消融過程,對我們自己和孩子而言都是美好的禮物,不過,它必須經歷一段不穩定的時期。支撐小我的柱子開始動搖(如果我們能夠以覺知來教養另一個心靈,它們必然會動搖),時間點通常會發生在我們建立好真實本性的基礎之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過渡階段通常會出現在孩子出生到小學低年級的這段期間,它會引發伴隨著困惑而來的失落感。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我們的生命似乎出現了一處空缺,這個空缺長久以來都是由我們的孩子所填滿,一旦他們似乎越來越不需要我們時,這樣的空虛感就出現了。這個過程會在孩子邁入青春期時更為劇烈,特別是在孩子離家時。在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害怕看見鏡中那個真正的自己。對有些人而言,他們已經有太長的時間不曾想過有一天會跟孩子分開,一想到這個念頭他們就會心生恐懼。愧疚、悲傷與憂慮的情緒接

踵而來,促使我們想要躲回到名為「我」的那個私人空間。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有覺知地帶著重獲新生的潛能重返那個「我」的空間,就能開始體驗到自己與生俱來的本性,最終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孩子能以各種方式帶領我們進入我們未曾碰觸過的內心領地。透過這種方式,孩子為我們鬆開小我的箝制,幫助我們拓展對真實自我的認識,讓我們能發揮無條件的愛、活在當下及進入覺知體驗的能力。

生命中有孩子陪伴我們一起踏上這趟旅程,透過持續發掘自己的無意識,讓親子雙方互蒙其利,再加上有無數的機會讓你我擺脫小我的限制,邁向一個更真實的存在。想一想,這是多麼美好的禮物啊!

你的內在小孩,要靠你的孩子來幫他長大

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情緒能量印記,並在親子互動中把這樣的情緒狀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移給了孩子。直到我們在教養之路上有了更深的覺知,察覺到深埋在內心的恐懼、孤獨及謊言,才有機會擺脫這種情緒遺毒。

孩子的吸收能力極強,能吸收我們所有的空虛與瘋狂。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所經歷的,以及不當加諸於他們的情緒保持覺知。我們教給孩子的,只能是我們從生活所得到的洞見。如果孩子看見我們不斷將自己的感受轉嫁到他人身上,目睹我們為自己生命裡的匱乏體驗怪罪他人,那麼孩子將來也會以這種方式過日子。反之,如果孩子看見我們迎接內省的機會,並能夠坦承錯誤,他們也將學會如何無懼於自己的錯誤,並能超越它們。

覺醒父母意味著我們在親子互動中會問:「我是帶著覺知跟孩子互動,還是隨著自己的過去被觸發而做出反應?」焦點要永遠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這一方,我們必須向內自省,並且自問:「在此刻這段親子關係裡頭,有什麼其實是我自己的,不應該由孩子來承受?」

父母的作用之一是成為孩子的鏡子,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因此,如果你遠離喜樂,你就無法成為孩子的喜樂之鏡,會導致他們無法碰及自己稟性裡的一個重要面向。想想,倘若一個孩子無法盡情享受他們自然的喜樂本質,會是一件多麼可憐的事!

我們的意識與無意識,並非只是透過我們痛苦情緒的宣洩傳遞給孩子,即使我們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它們也會藉由我們所散發的能量傳遞出去。因此,孩子會從我們每天早晨的一個擁抱、我們在他們打破花瓶時的反應、我們發生交通意外時如何自處、我們如何與他們並坐著談心、我們是否看到了他們想要我們看見的東西,以及我們是否真的對他們說的話感興趣等等線索,接收到許許多多的訊息。當我們以不適當的提問及要求闖進他們的生活,他們會注意到;當我們對他們表現出退避的態度或訓斥,他們也能感受得到。我們讚美孩子的成功會讓他們更進步,我們因為孩子的失敗而覺得羞辱時他們會受傷。即便只是一起安靜坐著,孩子也能察覺到我們是否心不在焉,也能體驗到彼此之間的能量場是接受或排斥。這些時時刻刻發生的每一次交流,所傳遞的不是意識,就是無意識。

除非你能先填滿自己心中的那一口井,否則你要如何給予?除非你是滿足的,否則你將利用孩子來使自己完整。你讓孩子學會的,是如何跟你自己未曾承認的恐懼、你所拒絕的空虛及你所遺忘的謊言在一起,但你對發生的這一切卻無所覺知。這就是當你未能承認自己的迷惘時,會對孩子產生的強大影響。

面對你的無意識反應

透過孩子,我們得以坐在貴賓席觀看由自己的不成熟所主演的複雜戲碼,它們在我們內在所引發的強烈情緒,會讓我們覺得失控,而伴隨著這種感覺而來的,還有挫折感、不安全感,以及憂慮。

當然,我們這些感受不是由孩子引起,他們只是喚醒了源自於我們童年那些懸而未決的情緒問題。不過,由於孩子無力反抗,我們因而覺得可以恣意將自己的情緒怪罪在他們身上。只有勇於面對孩子根本不是問題的源頭,而是我們自己的無意識在作怪,認清這個事實,轉變才能發生。

我們怎會輕易就做出不經覺察的反應呢?不只是因為我們從原生家庭承襲了某些小我的劇本與角色,我們也繼承了一種情緒特徵。每個角色與劇本底下都有個獨一無二的情緒印記,這是因為當我們還是小嬰兒時,我們處於一種如其本然的狀態裡,而不是小我的狀態,這表示當時我們的防衛機制尚未形成,對周遭的情緒能量非常敏感。我們會在能量上與父母的情緒狀態互動,吸收他們種種的情緒印記,直到這份能量成為我們自己的情緒戳印為止。除非我們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覺知到我們從父母身上吸取了情緒能量,否則我們將無可避免地將這個印記轉移給我們的下一代。

由於父母與社會都不曾教育我們如何進入內在的寧靜,在自己內在找出痛苦與快樂的源頭,因此我們變得容易因外在環境的刺激而做出無意識的不自覺反應。因為我們不曾學習單純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尊重它們,與它們靜靜坐在一起,藉由它們獲得成長,因此我們對外在刺激所做的反應遂逐漸成為情緒的毒瘤,而這就是種種情緒風暴與戲碼的源頭。

倘若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壓抑黑暗的情緒,這些情緒就會形成陰影,跟我們切斷連結。當情緒從我們的意識分離出去後,會進入蟄伏狀態,但只要一瞬間就能再度活躍,這就是許多人突然情緒爆發的原因。每當這些情緒被另一道陰影觸發,我們就會對觸發情緒的人感到惱怒。容我再次強調,如果情緒不是原本就已經是我們自身陰影的一部分,沒有人可以觸發它們。我們不了解這一點,以致總是試圖將這些情緒投射至他人身上,以此來安撫自己必須面對陰影帶來的不適感,並將他人視為此一情境下的壞人。我們是如此懼怕面對自己

壓抑的情緒,以致每當我們在他人身上認出這種情緒時,心中便出現一股憎惡感,這又導致了我們對此人的蔑視、加害,情況嚴重時甚至造成憾事。

為何一進入青春期,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緊繃?為何婚姻會以失敗收場?為何人們會有種族歧視或因仇恨而犯罪?當我們與自己的內在陰影和內在痛苦失去了聯繫,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比如說,如果我們童年遭到霸凌,那麼除非我們解決了自身的痛苦,否則我們在孩子遭到霸凌時將無法容忍孩子所受的痛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助長孩子無能處理自身的情緒,或讓他們更堅信無論如何都不能表現出脆弱一面的信念。孩子可能會相信自己必須顯得強悍、掌握形勢,因而學會在即使不覺得自己很強壯時也要展現男子氣概。於

是,透過無數細微難辨的方式,我們將自己對權力與控制的問題強加在孩子身上。

當某人或環境觸動了我們的痛處,我們會不假思索地相信人生老是跟我們作對。我們採用一套如同殉教者的人生劇本,漠視生命是中立的這個事實,妄想人生正以某種方式「準備好要打擊我」,或在「愚弄」我。我們可能會開始相信人生總是殘酷地對待我們。

真實情況是,敵人不在「外面」。觸發我們內在情緒反應的人,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當時的處境也就只是一個處境罷了。我們之所以與他們為敵,是因為自己無法了解並掌握我們投射在他們身上的內在陰影。

情緒受到觸發時的一個較正面的回應,是將激動的情緒視為一個信號,它要告訴你的是:你內在有些事情不對勁。換言之,情緒化反應就是你向內探索、專注於個人成長的理由。一旦你發現根本沒有敵人,只有帶領你獲得內在成長的嚮導,你生命中所出現的人都會成為你的鏡子,映照出你所遺忘的自己。人生的挑戰也成了一次情緒新生的機會。每當你在人生之路上遇到障礙,無論那個障礙是一個人或一個處境,莫要將它視為引發你情緒化反應的敵人,而是要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看見自己缺少了什麼?」你必須了解,你在環境中所見到的匱乏,是你內在的匱乏感所引發的。

這樣的領悟會讓你珍惜對方或該處境,謝謝他們如此仁慈,做為反映你自身匱乏感的鏡子。於是,你和他人之間的分裂不復存在了,因為儘管他人仍是個分離的獨立個體,但已沒有所謂與你分離的「他人」,有的只是你內在狀態的一面鏡子。你會明白,你為自己的人生帶來這個靈性課題,因為你的真實本性渴望你的日常行為能有所改變。

沒有其他旅程能像教養子女那樣,引發如此豐富的情緒反應,也因此成為父母是一份邀約,邀請我們把孩子在我們內在所觸發的反應視為靈性成長的寶貴機會。我們可以前所未有地將焦點完全放在個人的情緒陰影上,讓教養為我們帶來一次馴服情緒反應的美妙機會。的確,教養之路有潛力為父母與子女帶來一次特別的新生體驗,其中的每一刻都是心靈與心靈的相遇,父母與子女在這趟獨一無二的靈性旅程中將能夠手牽著手而又獨自前行,並珍惜旅途上所跳的每一支舞。有了這樣的體會,我們就能以具有創造力而非具破壞性的方式來回應彼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平線文化《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