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場勞工跟觀光客,未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東南亞視野?

2016-05-14 07:30

? 人氣

家豪是某公立高中的公民老師,不過今天他來到台北車站有個特別任務:迎接一團搭乘機場捷運到來的越南高中生交流團。他被指派這個任務的理由相當簡單,因為他是新住民第二代、母親是歸化的越南人。他身旁有幾位協助他迎接這群交流學生的同學,他們要不跟家豪一樣是新住民第二代(以下稱「新二代」),要不就是在學校學習越南文作為第二外語。

在機場捷運刷票口等待的家豪四處張望,映入眼簾的是他在20年前難以想像到的事物:車站內重要的標示除了中、英、日文外,還寫上了泰文、馬來文、越南文及緬文;沿途地下街走過來的路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餐廳都掛上「清真餐廳」(Halal Certified Restaurant)的標示,候車室內還有專供穆斯林禱告、男女分開的房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他就讀中小學時,班上雖然有一成左右的同學跟他一樣有著外籍母親,但是大家卻引以為恥,有些人還因此被同學嘲笑或是霸凌。但是現在的學生對此稀鬆平常,甚至下課或社團時間直接用流利的母語聊天,這讓家豪相當羨慕。母親過去為了怕他被歧視,在他面前絕對不講越南文,而他一直到大學時代才開始接觸這「母語」、開始瞭解這陌生卻熟悉的國度。

得知這項任務時,為了讓自己再度熟悉這語言,他每天晚上都把有線電視中的越語頻道開著,試圖瞭解講話時的抑揚頓挫、腔調以及時下年輕人的流行用語。等一下見到它們要講的話他也反覆複習了好幾回:「Xin chào, tôi là Jiahao……」

這是20年後的台灣⋯⋯

逐漸攀升的新二代就學率

05.jpg
新二代學生在上課的景象。(圖/wikimedia) 

父母一方為外籍配偶的新二代在近年來就學率不斷地攀升。根據教育部在今年4月所發表的《104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目前在所有的國中小學生中,有10.59%的學生為新二代,約20.7萬人。若連高中職與大專的人數也加進去的話,在台就學的新二代有近25萬人。

我們將範圍進一步限縮在東南亞籍的新二代的話,根據這份資料,有59.3%的新二代就學生是東南亞裔的,其中又以越南裔與印尼裔的最多。從地區別來看的話,有44%的新二代是在北部地區就學,中、南部地區各占約27%。從年級分布來看的話,大部分的新二代就學生集中在四年級到八年級之間,且新二代學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未來隨著東南亞籍外籍配偶的逐年減少,加上大陸港澳籍配偶的增加,東南亞籍新二代的就學率將會逐步遞減。

從在台的大專院校海外留學生來看,根據104學年度的資料,雖然人數最多的是大陸籍學生,但是大陸籍學生有高達81.3%是以交換學生的名義來台的。若以真正在台攻讀學位的海外留學生來看,人數最多的是馬來西亞學生,雖然只佔了整體在台海外留學生的13.6%,但是卻占了在台攻讀學位海外留學生的24.8%。其他如印尼、越南、泰國也都有1000名以上的留學生(含交換學生)目前在台就讀。

這些新二代學生與海外留學生不僅填補了我國因為出生率持續下降所導致的學齡人口減少的空缺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同時熟悉台灣與東南亞的人才。目前政府所推動的一些計畫,包括劃立新住民重點學校的「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培養新住民母語教學人才的「新住民母語教學人才培訓計畫」,以及「新住民第二代青年培訓研習營」等,均是試圖利用這種趨勢培養與厚植台灣未來從事東南亞事務的人才庫。

000.jpg
東南亞大學生在台數量增加。(圖/nodust@flickr

20年之後,這批人將陸續成為台灣社會上的中堅份子,或是返國利用在台灣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從事各行各業,扮演著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橋樑。甚或,20年後東南亞裔的「新三代」也開始入學,期間來自東南亞的學生也持續來台就學與研修,台灣與東南亞間的關係將因為這批學生而有更密切的交流。

同等密切的經貿往來

除了從新二代與在台海外留學生的角度切入之外,更能從經貿與人員來往的角度來看台灣與東南亞間的關係。根據中華民國關務署在2015年1月至12月的統計資料,我國前三名的貿易對象依序為中國(不含港澳)、美國及日本,共占我國近46%的整體貿易額,但是在前15大貿易對象中,光東南亞國家就占了5國,依序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及菲律賓。若將東協十國合併計算的話,雖然2015年的數據較前一年下降了15.37%,但是仍占我國總體貿易額的15.6%,為我國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圖表.png
2015年我國主要對外貿易夥伴。(圖/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提供,整理自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進出口統計資料》)

若從台商的海外投資來看,截至2016年3月為止,我國在東南亞地區共有2467件向投審會報備的投資案,總額高達317.3億美金,占總體海外投資額的12.1%。其中在2015年共有20.5億的東南亞海外投資,占當年整體海外投資的9.7%,若扣掉台商在大陸地區的投資的話,這比例更高達19.1%。

從東協十國的角度來看,台灣也是東協重要的經貿夥伴。根據2014年的數據,對台貿易占東協整體貿易額的4.3%,排名第七,而台灣也是東協十國的第九大外資來源,佔整體外資額的2.1%。其中台灣是泰國的第三大外資來源國(次於日、美)、馬來西亞的第四大外資來源國(次於日、美、星)以及越南的第四大外資來源國(次於韓、日、星)。

逐步減少的移工、增加的遊客

接下來從人員的角度來看台灣跟東南亞之間的密切往來,這個可以分為移工與觀光兩方面來切入。

02.jpg
在台勞工工作景象。(圖/Kovis Lo@flickr

移工就是台灣一般所稱的「外勞」及「外傭」,其中前者的正式名稱「產業外籍勞工」、後者則是「社福外籍勞工」。台灣所輸入的東南亞移工主要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及越南,四國移工人數共佔台灣整體移工的99.9%。以2015年的資料來看,在來自前述四國的594883名移工中,58.5%是從事製造業、37.7%是從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2015年我國的外籍移工總數與所從事的產業別

產業別\國籍別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越南 其他 小計
農、林、漁、牧業 7,748 1,656 20 474 0 9,898
製造業 49,952 93,751 54,696 148,514 1 346,914
營建工程業 1,561 38 3,099 2,074 0 6,772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其他服務業 177,265 27,613 557 18,919 2 224,356
小計 236,526 123,058 58,372 169,981 3 587,940

資料整理自/勞動部「勞動情勢及業務統計資料庫」

這樣大量的移工(以及前述的東南亞籍在台留學生)也反應在來台的東南亞人士。在2015年共有142.5萬人次來台,佔入境我國人數的13.65%,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港澳地區,為第四大主要來源,且自2009年一直維持穩定的成長。

國人赴東南亞地區旅遊及洽公的人數也相當的可觀。2015年共有約174.4萬人次前往東南亞地區1,佔我國出國目的地的13.2%,僅次於日本、中國大陸、及香港。其中2015年國人最主要的東南亞目的地前三名分別為泰國、越南及新加坡。根據東協的資料,台灣前往東協十國的人數在2014年佔其境外訪客的1.8%,排名第十名。

04.JPG
西貢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圖/wikimedia

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這樣的人員來往在內涵上可能會產生變化。首先,來自印尼、菲律賓與越南的外籍移工可能會大幅減少。印尼的佐克威(Joko Widodo)政府正在研擬自2017年起逐步停止輸出女性勞力至亞洲國家,其中印尼有接近18萬名移工在我國擔任社福外籍勞工,佔我國目前全體社福外籍勞工的79%,這將對我國的長照體系、老人安養等造成極大衝擊。此外,自菲律賓的艾奎諾(Benigno S. Aquino III)總統上來以來,國內經濟發展與政府效能的提高已經吸引了100餘萬的海外移工回國就業與創業,這也將影響到目前在台的12餘萬菲律賓移工是否願意繼續留在台灣工作,特別是當台灣的薪資誘因與勞工條件正在逐漸減少之際。

其次,雖然來自印尼、菲律賓與越南的外籍移工會大幅減少,但是整體外籍移工的數量不會等比例減少,而會有另一群外籍移工進入。由於印尼、菲律賓與越南的經濟發展、政局安穩、工作機會增加等因素吸引移工返國,這個空缺將可能由其他東南亞與南亞地區經濟發展仍屬後段班的國家而來,如緬甸、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其中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希望拓展緬甸作為外籍勞工來源的另外一國,而孟加拉則是有大量移工在中東地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就業,故若台灣未來與東南亞關係更為密切且建立起「伊斯蘭友善環境」的話,將可以吸引其他國籍的外籍勞工前來。

最後,未來雙方人員往來的人次將會增加,其中以觀光、留學與技術交流為目地而來的東南亞人將會增加。由於目前我國僅對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國民給予免簽證待遇、給予汶萊國民落地簽證待遇,這也連帶影響到我國國民前往東南亞地區的簽證事宜。未來倘若雙方放寬彼此的簽證規定,或是東協境內建立類似歐盟「申根簽證」的機制的話,將有助於雙方人員的往來。20年後或許可以上看180萬人次的互訪。

「新南向政策」的立意與隱憂

01.jpg
準總統蔡英文。(圖/fzhenghu@flickr

在準總統蔡英文所提出的外交政策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新南向政策」,範圍除了東南亞之外,更拓及印度、伊朗等國。「新南向政策」的目標是要修改過去「南進政策」以引導台灣企業增加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為主要目的,除了增加雙邊貿易與投資之外,更加建立雙邊在民間交流、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連結。作為一個五年計畫,未來政府將設立專責的辦公室,加強與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在人力資源、產業、投資、教育、文化、觀光與農業的雙邊互動與合作,與當地建立新的夥伴關係。

雖然這個政策的立意良善,但是筆者認為台灣目前要能夠達到這目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特別是以下幾點必須要改進。

其一,增加瞭解東南亞事務的人才庫與研究單位。東南亞十國每個國家的政經環境、發展歷程、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文化歷史背景都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亦不適於套用其他國家的模式在其身上。若要達到在經貿投資、文化交流等方面進一步的合作,則必須要培養更多熟稔東南亞整體事務或個別國家的人才。為此,必須要建立相應的學術與研究單位以及延攬一批具資格的師資來培養相關人才,且瞭解範圍不應該僅限於語言、經濟發展與各國法規限制,更應該深入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產業特色、風俗民情、國內地方特色、國內重大社會議題等,讓欲前往當地投資的台商或是欲辦理交流活動的單位能夠更瞭解當地,規劃合乎當地需求與風俗民情的投資計畫與活動內容。

其次,全面檢討相關的法律與行政規定。舉吸引東南亞留學生來台就讀為例,其在台打工的權利、畢業後在台就業及考取技術證照的機會、醫療保險相關事宜等若能夠放寬,在台灣公立學校學費相較於其他國家便宜的優勢下,或許能有助於吸引更多東南亞籍留學生與交換學生來台。再舉觀光為例,若台灣能放寬對東南亞人民的簽證限制,配合適宜的觀光推銷政策,將能吸引更多東南亞人來台觀光,也有助取得來自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人常前往的國家更優渥的簽證條件。

第三,屏除單從經濟利益考量的思維,而思考多方面交流所能帶來的「無形」利益。過去李登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南向政策」與「南進政策」都過於著重在經貿投資上,而忽略了增加人員、文化、教育研究交流所能夠帶來的「無形」利益。在擁有大批新二代的優勢下,台灣若能給予他們妥善的培訓,將可以有一批在血緣、文化與語言上與東南亞有親近感的人才推動相關經貿與交流事務。此外,台灣與東南亞間也應該有更多的雙向學習,舉例而言,台灣的文創產業可以跟泰國借鏡、台灣可以學習東南亞國家如何推銷與發展觀光業,也可以學習如何塑造自己為一個「伊斯蘭友善」的社會等。

最後,減少乃至於消弭對東南亞的偏見與歧視。不可否認的,目前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與歧視、對於在台的移工不友善、對於伊斯蘭教有錯誤的認知與理解,以及視東南亞為提供廉價工業區位要素的地方。要對東南亞的人事物有正確的認知,最根本的就是從消弭對他們及其國家的偏見做起,將其等同美加、日本、歐洲、紐澳、韓國、中國看待,視其為機會、市場與寶庫。這樣的想法如何推廣到普羅大眾身上,更有賴政府與媒體的努力。

20年後,東南亞化的台灣

03.jpg
移工聚集於台北車站。(圖/2847@flickr

與東南亞地區有更密切的交流,最主要的目的不應該是放在分散台灣目前投注在中國上的風險,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如何利用目前蒸蒸日上的東南亞經濟發展、龐大的市場、多元豐富的人文資產,以及以東協為中心的正式與非正式區域整合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多元化、更國際化的國家。

倘若相關的政策、經貿、文化交流發展順利的話,未來東南亞語言或許會成為熱門的外語選項、會成為求職時的一大利多,或許會有更多的東南亞觀光客、留學生、商務人士來台,或許東南亞會取代日韓成為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或許未來雙方會有更多的交流團互訪,或許不論國籍、不論文化背景的移工能在台灣享有更好的待遇,或許東南亞成為台商海外投資的首選,也或許未來公職考試中每年都會有固定東南亞語組的缺額……

這許多的或許都只是建立在推測之上,但是並非不可能實現的。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改變來自於心態:不要將東南亞僅視為廉價勞工與觀光的供應地,而應該將她視為促進台灣下一步發展的機會。

文/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 Tidus Li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原標題:除了市場勞工跟觀光客,未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東南亞視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