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共處」癌症專題》【人生巨變】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癌症?

2016-05-09 08:30

? 人氣

每5分18秒就有 1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8秒,成為歷年最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什麼?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前兆。(資料照,陳明仁攝)

每5分18秒就有 1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8秒,成為歷年最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什麼?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前兆。(資料照,陳明仁攝)

4月中旬,國健署公布了最新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國人整體罹癌人數逼近10萬大關。癌症時鐘也快轉了,每5分18秒就有 1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8秒,成為歷年最快。對此,風傳媒特別與康健雜誌合作,推出「與癌共處」癌症專題,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癌症,並正確認識癌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2年底「青蛙王子」藝人高凌風因發高燒、喘不過氣到醫院檢查,最後確定診斷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貴婦百貨董娘梁秀卿、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弟弟郭台成,皆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過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什麼?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前兆呢?

在科技業上班的亞柏(化名),32歲、新婚半年多,除了作息偶有不正常外,規律慢跑近5年。在一次參加9公里的路跑過程中,才剛起跑就覺得呼吸不順越跑越喘,咬牙勉強撐完最後一段路。除了體能變差、容易疲倦外,加上連兩周的牙齦出血、脖子出現莫名腫塊,決定到住家附近的醫院檢查。

耳鼻喉科醫師開了抗生素,也安排抽血,沒想到這一抽改變了亞柏的人生。門診隔天一早就接到醫院緊急的電話:「白血球數量異常,驗出來是7萬多,正常應該是5,000~10,000/microL (微升),…,疑似白血病請儘速回診。」回到門診,醫師細心的說明狀況、建議到大醫院診療,護理師協助轉診,掛號醫學中心血液科的門診。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人民醫院,兒科醫生張玉芝看診。(新華社)
醫生面對眾多病患求診,每一個病患的病情、身體狀況各異,需要的照顧也不同,病者必須瞭解自己的病情,才能做最好的面對。(資料照,新華社)

當天下午,醫學中心的醫師看過報告後,開始解釋要儘快安排骨髓穿刺檢查確定病因,初次療程至少一個月…,話都還沒消化完就直接退診送到急診等病床。先以口服化療藥搭配抗生素先壓低白血球數並治療感染,等待轉到一般病房後再進行標準的化療。

在接受了1次誘導性治療與4次鞏固治療後,達到第一次疾病緩解。在家休養近7個月,卻在一次例行回診發現癌症復發。這次除了化學治療還必須搭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才有好的治療效果。亞柏與姊姊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合,卻幸運的在慈濟骨髓庫中找到適合的捐贈者,在經歷更高劑量的化療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亞柏達到二次緩解,移植已2年多身體仍有些皮膚排斥,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其餘生活已逐漸回歸軌道。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小檔案

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發生的類型

台灣每年新診斷病例約700~800人

臨床症狀:發燒、牙齦出血、女性月經不止、胃口不好、易疲倦等

主要診斷:血液檢查、骨髓穿刺檢查

主要治療方式:除了APL之外,以化學治療、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

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指病人骨髓系的不成熟細胞過度增生、分化失常而產生的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發生的類型,每年新診斷的白血病病例中約有四成病人屬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來,台灣每年約800例新診斷病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帶有Auer rods(箭頭所指處)的芽細胞。(取自維基百科,VashiDonsk攝/CC BY 4.0)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帶有Auer rods(箭頭所指處)的芽細胞。(取自維基百科,VashiDonsk攝/CC BY 4.0)

初期症狀為反覆發燒、容易瘀青與疲倦、喘不過氣等

這類病人的骨髓內大量製造不正常的細胞,這些細胞不但無法發揮該有的功能還抑制了正常細胞的生長,因此病人抵抗力變差,早期容易有感染、發燒、呼吸急促、疲倦等症狀,也有些人容易瘀青、牙齦出血或是女性經血流不止。通常身體出現上述症狀時,癌細胞已經在體內發作,此時骨髓內的白血球數目都已超過正常值數倍到數十倍,確診後需要立刻開始治療、降低癌細胞數量,切莫因害怕而延誤治療。

抽血與抽骨髓是基本的檢查,抽出的血液會再做抹片檢查,了解不成熟白血球的型態。約一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會出現細胞染色體異常,而這些異常與病人的治療效果息息相關,所以骨髓細胞的染色體分析很重要。有些染色體正常的人也可能會出現NPM1、FLT3等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必須要做分子生物學分析才能得知。醫師會根據白血病的細胞型態及染色體及基因變化,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抽血(取自prp.com.tw)
醫生會抽出血液再做抹片檢查,了解不成熟白血球的型態。約一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會出現細胞染色體異常。(取自prp.com.tw)

根據病人危險因子 量身打造治療計畫

安排治療就像軍隊打仗,先根據資料評估敵軍狀態(確診時基因、染色體與血球數目),派出先遣部隊作戰了解敵軍戰力(誘導性),初次作戰後更加清楚敵人戰力,才會再派出進一步的部隊作戰(鞏固性),目標都是要消滅敵人。

誘導性化療

除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一種特殊形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以口服維甲酸合併三氧化二砷或較低劑量之化療為主之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以全身性的化學治療為主。第一階段會接受誘導性(induction)化學治療,這個階段的治療目標是盡可能使身體裡的癌細胞消失,讓骨髓與血液中的癌細胞明顯減少,待血球恢復正常。常使用3+7療法作為誘導期的治療配方,3天的 Doxorubicin(如艾黴素,Adriamycin;俗稱小紅莓)或是Idarubicin及連續 7 天的 Cytarabine(如賽德薩,Cytosar;俗稱Ara-C)。

治療結束到血球完全恢復,要1個月,此時相關分子生物學分析結果也出爐,病人需再接受骨髓穿刺檢查看看形態學、流式細胞儀、與分子變異等層面的反應如何。醫師會綜合所有的狀況替病人評分,分為預後良好、預後中等、預後不好三群。評估病人預後的指標有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染色體的異常、基因突變、對誘導治療的反應及是否由其他血液病轉化而來的有所不同,基本上年齡愈大、白血球數量愈多,預後愈差。

鞏固性化療

若骨髓中的芽細胞低於5%且周邊血球的恢復良好,表示緩解成功,就可以進入鞏固性(consolidation)的化療。若未達到標準就要再進行誘導,同時也要考慮換藥。進入到第二階段的病人,會再以標準劑量的藥物做為鞏固性治療。鞏固性治療的目的是加強治療效果,使殘存癌細胞更減少,降低復發機會。評估為預後良好的病人,通常再做約4次鞏固性化療,療程就可結束,疾病長期之緩解率高。但預後不好的病人,若有合適的捐贈者,就要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最好在緩解期就進行,長期的存活率更高。

很重要的是,訂定治療計畫需做全面性的評估,且急性白血病病程千變萬化,最後走向哪種治療,還是要依據每次治療狀況去再評估後續治療計畫。

康健出版《一次讀通血癌》。(康健雜誌提供)
 

*本文選自康健雜誌出版《一次讀通血癌》,作者唐季祿總策劃、姚明、周文堅、黃聖懿、李啟誠、侯信安、林建廷、吳尚儒、張喬芳等,唐季祿為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一次讀通血癌》是台灣第一本由唐季祿總策劃、台大醫院8位血癌治療權威醫師詳實說明的血癌書籍,用圖解的方式,說明淋巴癌、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癌症是如何發生?提供警訊症狀,最新診斷,治療準則以及幹細胞移植療法、免疫治療突破性進展等治療流程,也包含移植照護病房護理長傳授病人和家屬必備照護技巧,用愛、知識與勇氣,改寫血癌存活率,拿回生命主導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