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觀點: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積極與消極因素

2016-03-15 06:20

? 人氣

台灣即將第三次政黨輪替,如何在「現有的」或「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上爭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並且共同管理未來兩岸可能出現的風險,顯然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基本立場與原則。(資料照,蔡耀徵攝、美聯社/影像合成:風傳媒)

台灣即將第三次政黨輪替,如何在「現有的」或「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上爭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並且共同管理未來兩岸可能出現的風險,顯然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基本立場與原則。(資料照,蔡耀徵攝、美聯社/影像合成:風傳媒)

在2016總統大選選舉結果底定之際,也標誌兩岸關係走向另一個新的開始,即便北京也認識到政黨輪替在台灣的民主政治中已是常態,然而如何在「現有的」或「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上爭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並且共同管理未來兩岸可能出現的風險,顯然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基本立場與原則。這可從選後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的調性與高層領導人的講話中得到解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深刻地說,雖然民進黨與北京當局依舊欠缺政治互信,但是未來兩岸關係仍存在值得期待的積極因素。

首先,歷經八年來的經濟社會文化的交三流,現階段的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度廣度、質與量的內容已和扁政府執政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簡言之,兩岸經濟關係已從所謂追求交通成本便捷性的「狹義三通」,走向了加速生產要素移動自由化的「廣義三通」,因此不僅要擴大兩岸交流的外溢效果,更要共同治理延伸而來的外部性問題。這種不可逆轉的現象與客觀事實,不會因為台灣政治現實的轉變而有所影響,更重要的是兩岸的領導人也都有相同的認識與認知。

其次,雖然民共在兩岸政治定位仍未有一制性的共識,但目前為止仍務實靈活留有餘地,不把話給講死說絕。就賽局理論而言,雙方最佳的選擇有時就是彼此的損失最大的結果,為了讓整個賽局有意義的延續下去,進而在未來願意合作且獲利,「不能讓對手一無所有」就是初期互動的重要認知,特別在雙方欠缺足夠的信任基礎下。此外,無須追求「一次性」或「最終處理」模式解決複雜的問題,而是採取「漸進」模式,同時尋求「雙方雖不滿意,但是都可接受的『次佳方案』」的態度,才能在顧及雙方的立場與得失之間解決爭議。兩岸政府經歷了不同時空與多回合的博奕後,對於建立上述的互動模式至少已有了初步的概念與操作的方式。

如果雙方都認知兩岸互惠依存的客觀事實,同時也認識到必須建立合理的互動關係並逐步累積信任基礎,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消極因素究竟是什麼呢?主要是北京與台北的戰略選擇有所不同,因為,雙方存在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之間的本質差異。

對於北京而言,九二共識不純粹是國共之間的政治默契如此簡化而已,其政治價值與意義至於台灣政局轉變之上,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條件: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關係最低的政治底線與信任基礎,亦是詮釋現階段兩岸分治的典則。在此基礎上,北京希望民進黨可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正面且清晰回應,務實靈活的作為在於「可不用九二共識之名稱」,但原則性在於「必須面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或是「兩岸關係是國家的內部關係而非國際關係」。顯然地,戰略清晰是北京選擇的道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