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論文背後的第三方「灰色產業鏈」中國百餘篇論文被撤真相調查

2015-12-06 08:00

? 人氣

「調查表明,被撤論文中絕大多數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學術不端。其中大多存在通過第三方代潤色、代投、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資訊等行為,少數根本沒有實驗資料,直接是由第三方代寫。」黃伯雲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追回基金資助到撤銷職稱,涉事作者受到嚴厲查辦

據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工作人員介紹,撤稿情況發生後,中國科協迅速啟動調查機制。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多次召開專題會議,並通過電話溝通、實地走訪被撤論文作者及所在單位,與國際出版集團溝通,基本掌握了被撤論文的情況。

「我們對被撤論文中標注有我們基金資助號的所有22篇論文逐一徹查。為了查明真相,基金委的監督委員會還向部分被撤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派去調研組,進一步厘清被撤論文到底是哪種程度的學術不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告訴記者。

「相關深度調查還在繼續,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都要在陽光下使用。」楊衛表示,對於被撤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嚴格按照基金條例處理。

一是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中,如果有以被撤論文作支撐依據的,一律撤銷申請。二是對被撤論文作者中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撤銷原資助決定,追回已撥付的基金資助經費。三是這次被撤論文涉及情節嚴重的,作者在3至5年內不得申請或者參與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記者瞭解到,一些被撤論文所在單位也對相關作者進行嚴肅處理。中國醫科大學對本校的三位涉事作者撤銷教授、主任醫師資格,並在網上公布。

「這些作者自律、規矩意識淡薄,有些人腦子裏連保證同行評審人資訊真實性的基本科學規範都沒有。」參加調查的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此外,中國法律尚沒有對第三方‘科技論文服務’作出規定,也缺乏行業自律組織和監管機構,滋生論文領域亂象叢生。」

學術不端非國內主流,灰色產業鏈何時能「鏟斷」?

「撤稿事件給中國學術界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再次表明中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面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范的嚴峻挑戰,學術不端行為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複雜,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形勢嚴峻,任務艱巨。」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說。

針對被撤稿件存在的多種學術不端,中國科協重申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主要行為規範,明確了「五不」行為準則:即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資訊,不違反論文署名規範。

「其實每篇論文都有負責與出版社聯絡的通訊作者。如果投稿人自始至終直接與出版方直接打交道,就沒有第三方代寫代投的牟利空間。這條灰色產業鏈也就不復存在了。」黃伯雲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