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投資學生貸款的道德風險

2015-07-23 06:00

? 人氣

圖示
 

由於公開市場投資人難以取得NAVI最準確的營運數據,在評估其投資價值時,只能針對一系列關鍵營運及信用風險指標進行壓力測試,推估在某一個折現率或本益比的區間當中,市場會如何評價NAVI的股價,再對比目前市場風向與行情,選擇一個上漲機率高過下跌機率的價格進場。若將NAVI的業務分別以不同的本益比定價: FFELP學貸給20倍 (因為低風險),private label給10倍,其他服務性業務給12.5倍,是可以得出21元的目標價。但如果將壞帳撥備率拉高,淨利差壓低,同時把FFELP學貸的本益比壓到10倍,private label降到6.7倍,服務性業務給7.7倍,NAVI目標價就跌到12.8元。NAVI最新收盤價約在17元,不高不低,價值尚未浮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更根本的問題是: 為什麼應該考慮學貸? 為什麼學貸利率如此之高? 如果高學歷無法保證高就業與高薪酬,那學貸產業究竟是否仍有存在的意義? 此文分析雖然以美國為主,但亞洲一樣有學貸的問題。如果聯邦學貸的利率可以到6.8%,private label甚至可以到12%,而美國高教畢業生一樣不能確定能否找到好工作還債,對照起台灣超過1500億新台幣的學貸規模,與房貸差不多的利率,但比美國更為艱難的就業環境與愈發不合時宜的教育體制,不禁令人懷疑: 這樣的學生貸款是否同樣隱含著巨大的道德風險? 有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有鑑於學貸沉痾,許多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於近年竄起,試圖提供更便宜更迅速更可持續的教育融資模式。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模式,是校友眾籌。在有Coursera與Kahn Acedemy等網絡開放學程的世界裡,上好學校的投資價值,其實是校友圈與其資源網絡。這也是許多世界名校大學部與研究所的主要賣點。既然貧富差距難以消滅,但窮孩子也可能是未來的賈伯斯,與其讓他們成為高利學貸業者的生財工具,不如協助他們成為校友的投資標的。還款方式亦可以有彈性,可以寬免,可以在校友公司服務,必要時也可以債轉股,讓富校友投資窮校友創業。這些都是好的金融工程,解決問題又有機會獲利,何樂而不為? 一間由史丹福商學院校友創辦的新公司SoFi就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於歷經數輪融資後,於2015年2月得到由Third Point對沖基金公司領投的2億美元投資後,已迅速往新型態互聯網個人理財轉型。

圖示
 

另一間由華頓商學院校友創辦的P2P融資平台CommonBond,其模式類似知名的P2P 融資平台LendingClub,但更專注於協助飽受學貸之苦的借款人透過再融資cost down,利率可以低到2%以下,也能很容易的向校友眾籌的模式延伸。CommonBond還有一個令人欽佩的宏大願景: 每一個因為在CommonBond平台上獲得融資而完成的學位,CommonBond會與Pencils of Promise合作,資助一位海外學生完成學位。這麼有理想與執行力的新創企業,已於2015年初得到了SLM與NAVI最大的競爭對手Nelnet高達1億5000萬美元的投資,非常值得關注。

 來一個有點瘋狂的思想實驗: 如果北京想要對美國年青族群統戰,提供低利學貸或許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反正陸資銀行在北美都有放款業務,也有長期經營的打算。與其用外匯存底買美國公債,不如投資美國學生的信用,必要時可以債轉股,買一個未來美國主人翁對中國的Goodwill。甚至還可以透過各種互聯網+金融平台,直接讓有投資需求的大陸人民向美國學生紓困,搞不好還會有國會議員運作讓這類融資行為可以成為申請綠卡的直通車。這年頭中國大陸土豪為了投資移民連摩天輪都敢賭,投資學貸好像也不會很誇張了。

圖示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