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金融科技投資漫談

2015-07-16 06:00

? 人氣

20150715-SMG0045-104-胡一天專欄
 

有這種卓異表現,除了穆迪的商業模式乃是以訂閱為主,專案為輔,每年用戶續約率超過95%,重複性營收(recurring revenue)佔合併總營收50%,其中以信用評級為主業的Moody’s Investor Service的重複性營收佔比是39%,但以風險分析與其他中後台資訊服務為主的Moody’s Analytics,重複性營收佔比高達73%。雖然當信用評級產業呈穆迪、標普、惠譽三頭寡佔態勢,用戶想換也換不出這三家的手掌心,續約率與利潤率高是理所當然,但這並非股價增長主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50715-SMG0045-105-胡一天專欄
 

真正的主因有二: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與節節上升的監管成本。

所謂的金融脫媒說穿了,就是債券市場與銀行搶生意。大型跨國銀行在金融海嘯受創,需要降低槓桿修復資本基礎,收縮放款力度,但實業仍然有資金需求,加上全球債券投資人因為零利率環境,被迫四處尋覓高收益資產以維繫其投資績效,巨大的需求誘發巨大的供給。誰來評價一檔債券的發行人的信用風險?還是只有全球信評三巨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美國與西歐在外流通的債券總額對GDP的比率冠絕全球,倘若發展趨勢不變,中國與印度遲早步上後塵。穆迪目前持有印度領先信評機構ICRA股權50%,也是大陸中誠信國際信評的戰略投資人,成長可期。

20150715-SMG0045-106-胡一天專欄
 

而要理解穆迪之所以能從金融機構監管成本上獲利,一圖勝過千言萬語:

20150715-SMG0045-107-胡一天專欄
 

要充分理解這幅被戲稱為「監管條例彩虹」的路線圖所將對全球金融機構帶來的影響,可能可以寫好幾篇博士論文,在此不贅。假設你是銀行高管,每天釘業務算獎金都來不及,看到這種複雜的監管要求就一個頭兩個大,只希望誰能趕快幫我搞定,讓我趕快繼續賺錢。迎合這種破財消災的心態,就是穆迪的投資價值:no pain, no gain

另一個例子,就是在2014年才公開上市的新公司Markit(MRKT)。

20150715-SMG0045-108-胡一天專欄
 

創立於2003年的MRKT的總市值才約50億美元,2014年總營收將近11億美元,EBITDA將近4億9000萬美元,是被認為近十年來最有可能挑戰彭博社在金融資訊服務領域的新秀。其主營業務是在提供跨國金融機構流動性低、難以準確定價的金融商品的參考價格、指數及鑑價服務,針對OTC市場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的結算與交割服務,以及其他風險控管與遵法合規相關的資訊服務。MRKT選擇這類利基市場深耕,除了創辦人出身信貸衍生品交易之外,還有與其他領先金融資訊供應商差異化競爭的思路。要在金融資訊服務業生存,要不就大到不能倒,要不就是小而全小而美,達到穩定的重複性營收規模後,透過收購來擴充版圖,加深訂戶的依賴性,這正是MRKT的發展策略。自2004年起,MRKT總共完成了28宗收購案,總金額將近20億美元,深掘護城河的意圖非常明顯。這也意味著,FinTech新創投資人的出場策略,其實不一定要爭取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