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呈專欄:個人化陷阱

2018-10-28 10:30

? 人氣

現在APP都有「個人化服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王學呈提供)

現在APP都有「個人化服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王學呈提供)

我到台北市東豐街吃桂花蟹。等候上菜時打開手機連上KKBOX,看看「你的每日新發現」歌單,發現歌單裡有多首蔡琴的老歌,還有鄭秀文和周華健的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些歌是KKBOX根據人工智慧整理出來,為我量身打造的,也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服務」。但其實我並不打算天天聽這些三十年前的老歌,我只是有一次搜尋了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電影《無間道》的插曲),這個搜尋動作被記錄下來,變成人工智慧的資料點。從此我被貼上標籤,被歸類成「喜歡聽三十年前國語老歌的男子」。

在海量平台和人工智慧的領域裡,我們都是一個資料點,我們是被偵測追蹤並貼標的對象。說穿了,我們不是人,我們是一個IP位址,不斷被貼標然後歸類,進入成千上萬的個資矩陣,面對程式化的餵養和服務。個人化服務有時變成個人化陷阱,從此我們被綁在一個圈圈裡,只見樹不見林。

這種「同溫層效應」超乎想像。我們在Facebook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Google搜尋內容、在線上追劇,每一個動作都被記下來,持續累積。人工智慧甚至預測我們何時該換iPhone手機、該買什麼樣的母親節禮物。我們被界定、被窄化,這可能是生活的便利,但也可能是人生的限制。

北美黃石公園裡狼群都有自己的棲息地,牠們在棲地獵食、求偶並繁殖。每一群狼的領地通常超過一五○平方公里,食物和水源絕對足夠。但即便如此,狼群還是會遠征,到三百公里以外的地區走走,有時因而發現新的鹿群和獵場。

我們不要被電腦和人工智慧馴化圈養,應該練習跑出自己的棲地,有時聽聽不同風格的歌曲、瀏覽相異的資料,打亂演算法的決策樹路徑,不要被定型。請記住,我們是狼,不是羊;我們是獵人或戰士,不是網路領主的順民。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作者為《新新聞》社長。本文原刋《新新聞》1651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學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