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太陽能產業第二次死掉」德國媒體痛批:「因為中國對手有政府補助!」

2024-05-03 13:20

? 人氣

「從Solarwatt關閉德國工廠引申到世貿組織的死亡,也許各位讀者會覺得這篇評論在誇大其詞。但是其實並沒有。德國太陽能產業的第二次死亡是表象,深層因素是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與貿易衝突。在這場衝突中,德國以及歐盟不應該太久、太天真地做出犧牲去削弱自己。光靠理論是無法在衝突中成為贏家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經濟比許多人想像的要好」為題,刊登了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拉迪(Nicholas R. Lardy)撰寫的客席評論。他認為,中國經濟誠然遇到了巨大麻煩,但是西方過於唱衰中國卻可能導致驕傲自滿。

「確實,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證據確鑿的挑戰,比如房地產市場瀕臨崩潰、美國設置貿易壁壘、中國人口萎縮等問題。但是在70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前,中國經濟問題比現在要嚴重得多。」

「這種唱衰源於多種誤解。其中一個例子是:許多人都錯誤認為中國經濟的超越進程已經陷入停滯。誠然,中國的GDP在2021年達到了美國的76%,但到了2023年又下降回了67%。然而,2023年的中國經濟規模比2019年增加了20%,同期美國也只增長了8%,這同樣也是事實。」

文章認為,中國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美聯儲採取措施促進美元升值是造成上述趨勢的主要因素。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物價今年可能上漲,以美元計價的中國GDP在2024年肯定會縮小和美國的差距,並有可能在十年內超越美國。

作者還注意到,中國家庭消費支出去年的增幅大於收入增幅,這說明消費者信心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般低迷;同時,主要消費品價格上揚、企業借貸量增加也說明中國經濟並未跌入通貨緊縮的泥潭。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失望的中國企業家會將資金撤出中國。畢竟,2020年底以來對阿里巴巴等大型私營企業的嚴厲打擊並未產生正面作用。」

「1978年改革開放到2010年代中期的這四十年間,中國私營經濟的投資額增速快於國有企業。但是隨著習近平上台,2014年後該趨勢發生了逆轉。習近平大舉將資源轉移向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投資增速放緩一開始並不明顯,但是到了2023年,它就占經濟總投資的50%。習近平的政策摧毀了投資者的信任,企業家不再將政府視作值得信賴的經濟管理者。如今時常有人認為,只要習近平依然掌權,企業家就會從中國撤資。」

「然而,在這個問題上,數據依然展現出不同的圖景:私營經濟投資的下滑幾乎可以完全歸咎於房地產市場的糾偏。而房地產行業主要是由私營企業主導的。要是撇除房地產行業的影響,中國私營經濟投資額在2023年甚至還增長了近10%。就算有幾個知名中國企業家確實撤離了,依然還有3,000多萬家私營企業留在這裡繼續投資。」

「中國確實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包括習近平對經濟界的控制欲所導致的問題。但是,對這些問題誇大其詞卻不會有利於任何人,它甚至可能會在中國對西方構成真正挑戰的當下導致西方人驕傲自滿。」(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