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生前榮華死後家族爭產─他們都不是「幸福的人」

2024-04-08 06:20

? 人氣

台灣航運業鉅子、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生前榮華,死後家族却陷入爭產爭議,不可幸福的人。(取自YouTube)

台灣航運業鉅子、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生前榮華,死後家族却陷入爭產爭議,不可幸福的人。(取自YouTube)

希羅多德的《歷史》第一卷記載了梭倫和克羅伊斯國王相遇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誰過的最幸福

克羅伊斯是呂底亞最後一位國王,統治於西元前560年至546年,以其巨額財富聞名於世。他曾征服小亞細亞西海岸的主要希臘城邦,但最終被波斯帝國所征服。。

克羅伊斯想知道誰過著最幸福的生活,因此派遣使者穿越小亞細亞,訪問各地的人民,詢問並記錄他們心目中最幸福之人的故事。這些使者走訪了眾多地區,與許多人交談,最終他們來到雅典,找到了以智慧與正直著稱的梭倫。克羅伊斯隨後派人邀請梭倫前往呂底亞,並承諾以豐厚的財富和獎賞來招待他。

當梭倫收到邀請時,寓言作家伊索勸他在與克羅伊斯交談時要保持尊重。伊索擔心梭倫可能會遭到冷漠的對待,因此建議他在與國王交流時與國王的交談要麼簡短,要麼適時。對此,梭倫認為,與國王的對話應當直接且合乎情理。

梭倫抵達沙德斯後,克羅伊斯向他展示了所有財寶,裝滿金銀的屋子、滿是駿馬的馬廄,以及堆滿各種物品的倉庫。炫耀完財富後,克羅伊斯問梭倫:「先生,您認為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人嗎?」

梭倫回答誰最幸福

梭倫回答關於誰最幸福的問題時,他凝視著克羅伊斯,莊嚴地說:「國王陛下,這很難斷言。命運多變,人生充滿不確定性。除非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終點,清楚地看到所有的結局,否則我不會輕易稱某人為真正幸福。」

接著,梭倫提到了兩個他認為幸福的例子:一個是雅典的泰洛斯,另外兩個是兄弟克琉比斯和比同。

梭倫曾經基於當時的情況預言了克羅伊斯的未來,並告誡他不要過於依賴那些不確定的幸福,而應該時刻關注生命的終點。

克羅伊斯對梭倫的回答感到不滿,但最終他還是讓梭倫離開了。幾個月後,克羅伊斯的兒子阿特優斯在一次狩獵事故中不幸身亡。克羅伊斯悲痛欲絕,這使他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失去幸福遠比擁有幸福更痛苦

克羅伊斯,呂底亞的國王,後來被波斯帝國的居魯士二世推翻。克羅伊斯被俘虜並被判處死刑,他的王國亦隨之毀滅。當克羅伊斯被帶往行刑場時,他想起了梭倫曾給予的教誨,於是大喊:「梭倫啊,梭倫!你說的多麼正確啊!」

居魯士對此感到好奇,於是派人去詢問克羅伊斯,這個梭倫究竟是誰,為什麼在如此關鍵的時刻他會呼喚這個名字。克羅伊斯解釋說,梭倫是希臘的一位智者。他當初邀請梭倫來訪,並非為了學習什麼知識,而是希望梭倫能親眼見證他所擁有的幸福生活。然而,現在他已失去所有曾擁有的財富和榮耀,這讓他意識到失去幸福遠比擁有時更為痛苦。當他擁有這些財富和榮耀時,它們似乎只是一種虛幻的象徵;而現在失去它們,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痛苦。

居魯士聽後深受感動,認識到梭倫的格言已應驗。他不僅免去了克羅伊斯的處罰,還在他有生之年對他表示了尊重。梭倫因其智慧受到敬重,他不僅救了一位國王,也啟迪了另一位。

梭倫通過旅行了解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財富或權力,而是源自過著充實的生活,周圍有愛人的陪伴,並對世界作出積極貢獻。幸福是短暫且易逝的,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的平和、謙遜與感恩。

梭倫提到的最幸福人物包括雅典的泰洛斯以及阿爾哥斯的克列歐畢斯和比頓兄弟。梭倫認為,真正的幸福不取決於財富,而在於一生的終結如何。

幸福之典範 — 泰洛斯

泰洛斯是雅典的一位公民,他的一生充滿了幸福與繁榮。他擁有出色的子女和孫子,他們都成為了他的驕傲與榮耀。泰洛斯在衛國戰爭中英勇戰死,為了表彰他的英勇犧牲,雅典人在他陣亡的地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這進一步彰顯了他的高尚名譽。

梭倫認為,泰洛斯因為為國捐軀而英勇戰死,這是一種極致的幸福。梭倫主張,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財富,而在於人的生命如何結束。他認為泰洛斯的一生不僅滿是安樂,其死亡也是光榮的。

幸福之二 — 克琉比斯和比同兄弟

希臘神話克琉比斯和比同是阿爾戈斯人,也是赫拉祭司庫狄普(Cydippe)的兒子。一次,當庫狄普前往阿爾戈斯的赫拉神廟獻祭時,牽拉她祭車的牛力不從心。克琉比斯和比同便挽起祭車,勉力將其拉至神廟,全程約8.3公里。見證此事的朝聖者們對兩兄弟的體力大加讚賞,稱其母有幸生得如此賢淑的子嗣。

被孩子們的孝行感動的庫狄普,於是向赫拉祈求賜予她的兒子們最好的禮物。赫拉遂賜予他們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的恩典。之後,在一次盛宴之後,兩兄弟在赫拉神廟中安然入睡,自此長眠不醒。阿爾戈斯的市民為了紀念他們的貞節與孝行,將兄弟倆的雕像獻給了德爾斐的阿波羅聖殿。

這些事蹟是梭倫認為克琉比斯和比同比克羅伊斯更為幸福的理由。他們的生命以神聖的平靜終結,榮譽與美德為後世所銘記。

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明白真正的幸福

梭倫認為,幸福是一種只有在人生終點、結局明朗之後才能確定的狀態,而在人生過程中,這個評價往往還很難下定論。因此,不斷的學習和對真理的探求是必要的。

在推行「梭倫改革」期間,梭倫曾四處遊歷,考察各地的情況。晚年時,他選擇隱居,致力於學術研究和著作,並常自勉以「老了仍需學習」來激勵自己持續進步。

最初,梭倫以詩歌形式表達生活觀察,僅將之作為休閒娛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在詩中融入道德啟示和國家重大事件,這不僅是記錄歷史,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有時候用來糾正和批評雅典人,鼓勵他們實行高尚的行為。

普魯塔克在《梭倫生平》中引用梭倫的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日益老去,同時也不斷地累積新知。然而,真正平等且珍貴的是精神上的富有。」梭倫的觀點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提醒我們無論年齡大小,都應保持學習的態度,以此來評價和理解整個人生。這種持續探索的精神最終演化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著名格言,強調了終身學習的價值。

知道與不知道,哪個更好?

到了18世紀,法國啟蒙家盧梭在其晚年的著作《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中提到了梭倫晚年經常引用的這句話,進一步推廣了“活到老,學到老 (Growing older, I continue learning.)”這一名言的影響力。

盧梭在書中坦言,自己已步入暮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他自己。然而,他所經歷的二十多年,教會了他一門令人悲傷的學問;相比之下,他認為一無所知可能更為優越。

對於盧梭來說,知道與不知道,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蓋棺定論才能評斷幸福與否

總結來說,梭倫認為人生的幸福與否應該根據人生的結局來判定,這包括主觀的自我感受和客觀的他人評價。這種觀點避免了盧梭所提出的「知道與不知」的糾結。從結局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戰死沙場還是安睡而終,只要當事人自己樂意並得到他人的讚譽,都可以被視為幸福的一生。

然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永慶和張榮發兩位企業家去世後家人爭奪遺產的事件,以及「三重地產王」蔡城過世七年無法下葬,以及蔡英文總統父親因配偶欄空白引發的遺產分配問題,那麼他們的人生就不能被視為幸福的人生。

*作者為管理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